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文化+创意 “私人订制”风正起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顾星欣   2017-04-21 08:07:00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年轻艺术家周明玥刚刚在南京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主办方扬子创美工场同步推出了“私人订制肖像画”活动,观众只要花费数千元,就能获得这位年轻艺术家为你量身订制的个性肖像画。环顾我们的生活,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试水订制微电影、音乐、图书、美术作品……这两年林林总总的文化“私人订制”正在逐渐兴起,凭借其个性化审美与文化内涵,获得许多消费者的青睐。

  什么样的消费者愿意给自己订制一幅艺术品呢?“来找我们画肖像的顾客,相对而言都是比较热爱艺术的,也大多对油画有一定的了解。这当中,有不少年轻人来为自己留下青春纪念,也有父母想为孩子留下成长中的一瞬。” 周明玥告诉记者,这样一幅60×70厘米的肖像画,自己要精心创作十几天,每幅价格8000元,正受到不少人的喜爱。“大家进行文化订制,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心情。”

  令人惊喜的是,有了订制,普通人跨入艺术的门槛也变得容易起来。南京InTO定制音乐是一个专门为大家录制“私人音乐”的平台,创始人李耀鑫告诉记者,“以前,对于走进录音棚录一首属于自己的歌,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高不可攀。不少人会疑惑:我行吗?我根本不会唱歌啊!但是现在这已经成为普通市民就可以尝试的新鲜玩意,我们每个月都能接到三十四笔业务。”在这里,你可以选择自己写歌写曲来演唱,也可以付费请专业的音乐人帮你填词作曲,最终获得一首属于你的专属音乐。走进录音棚后,有专业的团队帮你录制和修音,最终效果让很多人都喜出望外。

  追求个性,是私人订制开始兴起的一大驱动力。“我们订制的油画作品,或许不一定把你画得特别美,但能真正传递出你的独特气质。”周明玥分析说,如今订制一张独一无二的私人肖像画,要比拍无数张影楼照片更有意思,“如果你去影楼拍摄一组写真,常常也需要花费几千元,但是每个人都会被修图成千篇一律的瓜子脸、大长腿。其实,对于这样套路化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觉得厌倦无感了。”

  如今,体验经济正盛行,在文化消费升级的转型中,买家很愿意为一份独特的情感体验付费。李耀鑫分析说,来录制私人歌曲的消费者,大多是把它当做一项寄托情感的载体。有年轻人来为做求婚礼物走进录音棚,也有梦想着当歌手的普通青年来初试啼声,有一家三口来录一首属于自己家庭的记忆,也有人写了一首歌送给自己去世的爷爷……一位“90”后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写了一首《我的女孩》送给他异地恋的女朋友作为圣诞节礼物,后来这首歌就成为他们的“暗号”,约定一旦吵架了,听了这首歌就要停止争吵。

  私人订制未来市场到底有多大,或许还需要市场双方慢慢摸索。南京InTO定制音乐刚刚推出“写一首你自己的歌”活动,价格已经从原来的2000元不到升级到4199元,也加入了更多品质的提升。对此,李耀鑫认为,私人订制不能一味走低质低价路线,这样一来,不仅自己团队生存不下去,也会流失客户的信任。“如何定位也很敏感,如果一旦变成了动辄数万元的昂贵奢侈品,那么也就失去了真正广大的市场。”

  如何让私人订制焕发生命力,而不仅仅是一阵跟风?“好的创意是其中的关键。”南京独立视频制作人任杰说,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5-10分钟的短视频十分走俏。一位客户准备向他的女朋友求婚,就找到他们来拍摄了一部小小的私人微电影,这样的一段表白视频,在朋友圈里给大家带来很多惊喜,比送玫瑰花、点蜡烛浪漫多了。影视行当里,客户们还很喜欢约一个属于自己的“跟拍摄影师”,比如出国旅游时,约一位专业摄影师同行,一路边玩边拍,不仅效果比室内摆拍自然,还能满足客户们随时随地发微信朋友圈晒一晒美图的心理。在这些需求中,还有很多可以深挖的“掘金点”。

  不管表面怎样热闹,“私人订制”最终回归的还是独特的个体需求,沉淀下来的应该是更好的自己。南京一家图书设计工作室的负责人刘俊告诉记者,这两年到工作室来为自己印制纪念册、回忆录的普通市民越来越多。比如,一位爱好古代诗词的中学老师,花了十年时间写了一本诗词研究心得,最后找到他们公司来印制了几百本,赠送给一些亲朋好友。“虽然他没有广大的市场,也没有成为名人,但是他自得其乐,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 顾星欣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