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总撰稿谈工匠精神
谷雨时节,纪录片《大国工匠》总撰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崔文华来到宿迁,以“老匠人、新匠心”为题,和现场听众分享了关于“工匠精神”的点点滴滴。他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尽管‘工匠精神’在这两年才成为一个热词,但其实早在数万年前,工匠就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创造者和记载者。今天的热,恰恰说明工匠精神被我们遗忘得太久了”,崔文华遗憾地说,“如果中华民族要实现物质财富的全面繁荣和精神财富的文化复兴,就得让工匠价值和工匠精神得到复兴。我们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宣扬什么,也是为了今天,为工匠确定地位和价值寻求一个不可撼动的历史依据。”
“在英文中,瓷器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崔文华举例说,“当年,海上丝绸之路运出去的就是陶瓷和丝绸,这也是我们的工匠为国家生产出的第一个走出去的品牌。我们说文明是制造出来的,那谁是文明制造者,显然是工匠。能认知到这一点,我们谈论今天的工匠,工匠的社会评价体系,职业评价体系就有了神圣的历史出发点和基础。”
也许有人会说,高科技时代,手工匠人的象征意义是否大于实际意义?对此,崔文华显然并不认同,“事实证明,有些传统的东西靠现代技术是做不到的。它们无法变成电脑代码、无法写在纸上,只能薪火相传,这就是所谓的隐性知识。这份价值不会随着现代化而消失,它一定会历久弥新。”
在崔文华看来,工匠是大国文明、大国形象、大国实力的主要支撑者,“直到今天,我们要发展制造业也必须依靠工匠。”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就是对自己职业的坚守。崔文华说,“工匠精神是一种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核心价值。工匠精神就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个精神就是我们的道。在坚守道的同时,我们会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创新就是术。道恒久,术常青。” 本报记者 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