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这是改革开放40年实践的重要启示,是改革开放生生不息、持续不止的生命源泉,是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三个伟大飞跃”的巨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国家的强弱、一个政党的成败,可以从多种原因作出解读,但归根到底,都可以从是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否创造了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社会关系、新的思想理论,是否激发了广大人民的创造活力来判断。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证明和实现,既是创新的历史规律,也是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在改革开放40年新的起点上,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是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更加充分爆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势不可挡磅礴力量的根本途径。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反映了40年伟大飞跃的主脉。40年砥砺奋进、40年沧桑巨变、40年焕发新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就是一部开拓创新的伟大历史。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伟大觉醒是思想的解放、禁锢的破除,开启了创新的闸门;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持续不断,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了人间奇迹,不可能成为了可能。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继“汉唐盛世”之后再次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改革开放虽然没有红军长征那样的英雄壮举,但不闻金沙水拍,同样要闯急流险滩,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未见大渡桥横,仍然要敢闯关夺隘,披荆斩棘、啃硬骨头,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改革开放向世界展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创科学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这个伟大革命则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的中国就是一个创新中国。没有以创新为根、为本、为魂的改革开放,就没有这些伟大飞跃。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体现了社会历史的规律。发展是社会历史的永恒现象,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整个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的变革,创新就发生于这一过程。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创了通过新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方式解决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新道路新途径。这种方式不是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不是执政党下台、政权更迭的苏东剧变样式,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何以成功、何以高效?究其实质就是进行新的伟大社会革命,让社会主义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就是最大程度激发全党全社会全民族的创新活力,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塑造新型体制机制。伟大社会革命肯定要进行某些领域、某些方面的重塑重构,但其本质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肯定要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惩治腐败,坚决清除一切腐败分子,但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目的在于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改革无论是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在创新。开放也是创新,开放本身是社会主义发展机制、治国理政方略的重大创新,开放对于国家加快创新形成强大动力,开放塑造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文化。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精髓就是改革创新精神。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指明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系统阐述了开辟前进道路的基本要求,这些都需要以创新的决心和勇气,依靠全面改革创新来实现。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无论是“黑天鹅”事件,还是“灰犀牛”事件,光靠老思路老套路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新思路新套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就是要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活力。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就是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新时代制度创新的根本任务。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贯通的是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是全面扩大开放的重大创新。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在打造能够引领创新的创新性政党。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保证了创新的正确轨道,防止了创新的失误代价。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提出了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的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于新的时代高度、面对新的实践课题,新时代改革开放怎样才能再攀新高峰、再续新篇章、再创新伟业,是改革开放“四十不惑”之际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继续解放思想是强大推进器,破除思想障碍是内在动力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首先就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成果,也塑造了改革开放的思想、精神、观念、眼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的眼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所塑造的眼光,是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眼光,是一种坚持科学标准、实践标准、人民标准、历史标准的眼光。改革开放40年如同大江东去、汇聚众流,要将改革开放看成一个展开的过程。改革开放的本质是与停滞僵化不相容的,要求不断完善、持续创新。改革开放40年经历摸石过河、逐步成熟,要将改革开放看成一次探索的实践。改革开放40年后仍要奋勇前行,还将在探索中发现和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发现和纠正失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40年始终扎根人民、不忘初心,要将改革开放看成一种聚力的产物。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人民、依靠是人民、标准是人民,人民眼光是改革开放的最高眼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化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的鲜明亮色,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及其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把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作为推进各项改革的基本依据。哪里是人心所向,哪里就是改革所推;哪里是人心所背,哪里就是改革所止。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眼光和宽广的视野,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以“十个始终坚持”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九个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作用,郑重宣示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的信心和决心。省委、省政府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省委书记娄勤俭要求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比较三个维度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在新的时代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不断开辟江苏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持续繁荣发展,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辈出、成绩斐然。面对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和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社科理论工作者应当努力用好“学术研究”“理论阐释”“决策咨询”这三支笔,用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新时代江苏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做强“学术研究”,为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思想先导。“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需要社科研究者用好“学术研究”这支笔,不断廓清思想迷雾、汇聚思想共识、发出思想先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思想理论必须先行一步,构建起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展的思想策源地,为持续奋进、再创奇迹的现代化“探路”征途提供思想先导;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更要注重软实力建设,需要不断发展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特色、风格和气派。社科研究者用好“学术研究”这支笔,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快提升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
二是做优“理论阐释”,为改革开放再出发高举鲜明旗帜。“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社科理论研究是党的思想理论战线上的重要阵地,积极开展理论阐释研究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标志,是新时代社科理论工作者当仁不让的使命责任。用好“理论阐释”这支笔,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坚持守正创新,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坚持理论阐释聚焦重点、提质增效,抓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推出有思想厚度、情感温度的理论阐释成果;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切实发挥好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
三是做实“决策咨询”,为改革开放再出发贡献科学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走到新的历史关头,社科理论工作者用好“决策咨询”这支笔的意义更加重大。做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策咨询工作,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要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厘清改革发展稳定的逻辑关系,主动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贡献“睿智之言”“务实之策”;要聚焦江苏“为全国发展探路”的要求,抓住推动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提出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建议,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用好社科理论研究“三支笔”,要正确处理“三支笔”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是“潜功”,应当具备“十年磨一剑”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理论阐释是“显功”,强调社科理论研究成果要发挥引领社会共识、汇聚精神动能的作用;决策咨询是“实功”,要求社科理论研究者拿出立足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际行动。新时代的社科理论研究者既要做“潜功”,也要做“显功”,更要发挥专业优势务“实功”。做“潜功”要坚韧,做“显功”要清醒,做“实功”要担当。在做“潜功”中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做“显功”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做“实功”中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用好社科理论研究“三支笔”,要切实贯彻解放思想这一改革开放40年“活的灵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大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在解放思想中践行“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在解放思想中突破社科研究的经验主义、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在解放思想中树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自信,不断拿出具有思想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引领性的理论阐释成果、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成果,为江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殷实家底,形成市场化改革的突出优势,彰显高水平开放的鲜明特色,展现民生幸福的质感实景,焕发干事创业的澎湃春潮,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一条经验。
党的领导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思想理论的创新者。回望改革开放40年,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基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刻认识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性、创造性、人民性的重大论断,廓清了一系列大是大非,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上旗帜鲜明、正本清源,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意志、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党的领导为改革开放开辟了前进道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回望改革开放40年,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党的领导为改革开放指引了正确方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目标取向。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实实在在的全面提升,改革开放事业也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党的领导为改革开放汇聚了强大力量。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回望改革开放40年,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改革开放这艘巨轮破浪前行中始终掌稳舵,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使我们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想得更深一点,集中精力把好方向、抓好大事、出好思想、管好干部;才能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发挥中国共产党这个巨大政治组织体所蕴藏着的深邃政治智慧和宏大领导能力,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
一言以蔽之,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提高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这是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定位导航,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明确了路径。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需要牢牢把握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政治建设抓好了,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作为基层党委,我们首先是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同时又是自身改革发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党建抓得好,企业就有魂,就有精气神;党建抓不好,企业正气不抬头,就是有发展也长不了。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政治敏锐、市场敏感、行动敏捷,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推进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的实践中,确保江苏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上实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强化政治理论武装,坚持常态化理论学习制度,做到“四个一”:每周末举办一次学习论坛,每月至少一次中心组学习,每季举行一次形势分析会,每年各级党委书记至少上一次党课,学习中央方针政策和党的制度文件,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上来。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严格规范“三会一课”、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改进批评和自我批评,推动谈心谈话常态化、制度化,形成有责任心的分工、有战斗力的团结。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需要主动肩负新时代组织工作的使命担当,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取得新成就。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省属法人银行,必须深刻认识,金融自身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金融通过提高服务质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又将促进金融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党的建设来引领、服务和保障。坚持以健全组织体系来引领。我们坚持机构设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领导就体现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无论是乡镇网点,还是省外分支行,我们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坚持以配置组织资源来服务。在服务“一带一路”、新兴战略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精准扶贫、污染防治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我们从人、财、物上实施重点倾斜,成立专业团队,把人才资源、金融资源集聚到发展前沿,输送到扶贫一线,着力构建产业带动、创业支持、项目聚焦、党员示范、公益扶贫“五位一体”的扶贫工作体系。坚持以强化组织效率来保障。以全行各级党组织强大的执行力有效保证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的贯彻落实,制定服务民营企业20条举措,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开辟服务小微企业绿色通道,把服务民营企业的政策传导到全行、落实到基层、考核到个人;通过强智慧化能力、创特色化产品、担应尽之责任,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的问题。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需要矢志坚守新时代组织工作的价值追求,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实践实干实效,推动形成激发热情、激励干事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要靠干部担当作为。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技术、产品、品牌、专利层面的竞争力,但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党建。通过党的建设,把班子配好,队伍建好,积极性调动好,上上下下心就齐、气就顺,干事创业的氛围就浓。树立人尽其才、有为有位的鲜明用人导向。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得实惠。深化“上挂下派、精准学习、职业导师”等培养机制,促进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激励所有青年人才创业激情不断迸发。树立政治考核、实绩考核、作风考核三位一体的鲜明考核评价导向。建立完善“市场观、标杆观、效益观、周期观、团队观”的价值评判标准,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鼓励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强化党建考核,变权重法为乘数法,使“党建是最大政绩”在考核中得到充分体现。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鲜明人才导向。坚持聚焦高端,深化内培外引机制,不断扩大清北直通车、海外招才引智等成效,建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产学研工作载体,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打造人才高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需要切实履行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政治责任,将全面从严贯穿到干部“育、选、用、管”全链条各环节,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推动形成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组织工作归根到底是政治工作,组织部门是政治部门,履行的是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国有企业没有特殊、没有例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江苏银行目前近两万亿资产,管好干部才能管好资产,从严管理干部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从各级干部管起,从各级干部严起,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全面从严治行。注重落实责任,积极推进“两个责任”清单式履职,把责任由弹性任务变为刚性约束,提升各级班子成员一手抓业务、一手带队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注重严格把关,通过民主推荐、现场考察、绩效评估、个别访谈、经济责任审计等方式,多角度、近距离识别干部,认真落实“双签字”制度,把好政治关、能力关、业绩关和廉洁关。积极听取派驻纪检组的意见,严格任前审查,进一步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注重跟踪管理,坚持干部任前谈话只谈不足、只提要求;建立季度考核、半年点评、年度述职等一体化考核机制,严格试用期管理,全面考评履职情况。既看干部在关键时刻行为,更关注其一贯表现,强化干部行为常态化排查,定期开展各级领导班子综合研判,全面开展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作为基层党委,我们既要坚持和发扬党的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又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主动向新思想对标,向党章党规对标,把政治建设贯穿到组织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持续提高选干部配班子、抓基层打基础、建队伍聚人才的质量,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干部人才优势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优势。
(作者为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县委书记讲坛
近年来,涟水县立足传统农业大县的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富民达小康作为全县六大战略重点之一,大力实施“一路一廊”战略,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力打好产业富民攻坚战,走出了一条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彰显涟水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产业为根,夯实乡村振兴之基。树立“产业兴农、产业富农”发展理念,加快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具有涟水印记的优势特色农业。做大特色产业。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聚力培育食用菌、中药材、瓜蒌、鲜切花、芦笋等一批优势新兴产业,先后建成3万亩瓜蒌、中药材种植基地,3.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5000亩芦笋种植基地以及2000亩食用菌产业基地,带动建成百花园、百药园、百菇园、百果园等一批特色农业园区,实现县级重点农业园区镇镇全覆盖,示范引领全县现代农业特色化发展。做优产业链条。注重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聚集与联动,成功打造粮食产业链、畜禽产业链、设施农业产业链三大完整产业链条,积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8家。注重放大品牌效应,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举办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高沟捆蹄”“涟水鸡糕”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中华老字号农产品广受热捧,安东米富、中达康富硒米、涟水芦笋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农产品成功打响市场。做强新型业态。积极推进“农业+”发展,加快培育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特色小镇等新产业新业态,建成石湖花果湖生态福地、红窑金鸡坨生态农庄、保滩璞趣园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创成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和7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培育了一批以苗木花卉、云锦织造、红色文化、中草药养生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打造了一批以书法文化、豆腐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化村,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灵魂。
坚持脱贫为要,巩固乡村振兴之本。围绕“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充分激发富民内生动力,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依靠产业鼓起“钱袋子”、走上致富路。强化组织保障。将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县、乡、村三级书记每年分别拿出30%、50%和70%左右的时间精力用于抓扶贫、抓脱贫,全县所有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市县机关单位与经济薄弱村帮扶结对全覆盖,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全部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每镇明确一名扶贫专干专职扶贫,同时选派“扶贫书记”驻村扶贫,成立“村书记顾问团”指导扶贫,全县上下同心协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强化项目攻坚。在精准摸底的基础上,因村因户精准施策,累计申报实施精准到户扶贫项目5000多个,落实各类就业岗位1800多个,新增3000瓦屋顶光伏项目400余户。统筹扶贫资金在53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兴建光伏电站,选择10个贫困村试点实施土地股份试点项目,有效带动村集体和低收入户增收脱贫。在重点片区,实施旱改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片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强化志智双扶。针对部分低收入户和经济薄弱村“不会富”、帮扶责任人“不会帮”、致富求助服务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阳光扶贫超市”,成功帮助400余农户实施精准到户项目、176名农民实现就业、28个村实施45个壮村项目。同时,建立健全“1+2+3”产业扶贫机制,成立涟水益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收取固定租金的模式实施2个扶贫产业园项目,采取参股形式建立3个光伏电站,获取收益全部用于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
坚持改革为纲,激活乡村振兴之源。把农村改革贯穿于“三农”发展全过程,充分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最大限度地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逐级调处、四级联构”调裁机制,建成全市唯一的实体化农村土地矛盾调解仲裁庭。放大首批省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县示范效应,率先建成覆盖县乡两级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10.35亿元,跻身全省20强。加快涉农资金整合使用。以支农资金打包整合为机遇,将中央、省、市以及县各级财政安排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进行集中整合,力争效益最大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难题,推出一批以农村党员干部、有种田经验者为主体的“老农”,吸引一批以在外打拼、想返乡创业人士为主体的“新农”,培植一批以工商资本、涉农团队为主体的“知农”,引进一批以高校毕业生、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智农”,使农民实现从“世袭身份”到“全新职业”的转变。同时,加快推动“家庭农场”向“家庭农场集群”、“合作社”向“合作联社”转变,切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作者为涟水县委书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系列访谈
记者:贾汪区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有哪些亮点?
张克(徐州市贾汪区区委书记、贾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目标,是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群众的脑、入群众的心。贾汪区突出“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摸清群众需求,制定项目库,通过项目化推进,让文明实践工作落实落地;通过整合资源,把基层可用的阵地统筹起来,为文明实践工作服务。为了让文明实践工作进村、入户、见人、走心,贾汪区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的思路,区、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兼任中心(所、站)主任,明确镇3人、村2人主抓,夯实建设责任。区委成立发动群众工作组,全面推行“两包两联”工作法,即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片,村“两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同时要求所有干部、党员在联系群众时,严格做到“十必联”,即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必上门联系,群众家中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必上门联系。通过对群众的贴心服务,引导、教育和凝聚群众。
记者:贾汪区是如何统筹资源开展文明实践的?
张克:贾汪区统筹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以及驻徐高校志愿服务力量,组建了186支志愿服务队、8万人规模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整合五大类平台资源,建设8个文明实践基地、12个文明实践所、120个文明实践站、300余个文明实践点,让文明实践全面覆盖,处处可为。把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融媒体中心建设同步推进,整合报、网、台及新媒体资源,开设“文明实践进行时”栏目,开发微信小程序,组建“网上红军”。通过融媒体中心建设,多平台展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成果,同时,以扎实的文明实践活动丰富融媒体建设内容。
记者:贾汪区在文明实践中是如何体现贴近群众需求的工作思路的?
张克:我们建立了“派单、送单、点单”工作机制,严格按需供给、按“单”配菜,形成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埋单”、群众“评单”的工作回路,实现“点对点”精准高效供给。我们建立了工作内容推送机制。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团、开通新思想直通车大喇叭、设立“两富讲堂”,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推送给基层,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理论、说政策,对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重点打造了一批文明实践示范所、站、点,推出十佳志愿服务示范团队、10个文明实践示范项目,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水平。我们还推动阵地建设标准化和服务项目标准化,便于群众选择。记者 袁媛
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政治机关,一切工作都是政治行为,必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体现在主责主业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贯穿到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固本强基要突出政治功能。盐城把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作为基础工程来抓,稳步提升传统领域,重点突破新兴领域,创新推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集群、家庭农场、各类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网络空间等建立区域性或综合性党组织,做到人员流动到哪里、党员就示范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把组织软弱村和经济薄弱村作为重点对象,采取领导干部“包”、机关单位“帮”、先进组织“带”、相关部门“促”等措施,“一村一策”进行集中攻坚,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质量、减少后进支部存量。
选人用人要把好政治标准。要把强化理想信念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党校、新四军干部学院等主阵地作用,以全面系统、持续深入的政治历练、党性锻炼和思想锤炼,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把强化政治体检作为选用干部的第一关口,把政治过硬作为干部选拔的首要条件,把政治上合格作为选拔干部的首个环节,从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五个维度,大力选拔能够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干部。要把严明政治纪律作为管理干部的第一要素,将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八小时之内管理和八小时之外管理结合起来,做到管理“不留白”、监督“无盲区”。
引才聚贤要强化政治引领。组织部门要履行好“党管人才”职责,推动人才工作既“增人数”又“得人心”。要提升政治认同感,凝聚人才,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的常态化机制,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期走访结对联系对象,以思想联系和情感交流把专家人才团结起来,开展“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和高层次人才“爱国奋斗奉献”精神专题教育,使各类人才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要催生政治荣誉感,激励人才,注重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发现和培养政治可靠的优秀人才,加大在高层次人才、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注重推荐政治强、业绩好的优秀人才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把优秀乡土人才作为基层后备干部重要来源,常态邀请专家人才参政议政,列席重要议事决策会议,让他们在参与中心工作中增进身份自豪感。注重健全人才荣誉制度和表彰机制,广泛表彰宣传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及其典型事迹,讲好“人才故事”,让广大人才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找准前进的方向。
自身建设要彰显政治属性。组织部门肩负着协助党委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的重大职责,只有自身“硬气”,别人才会服气。要涵养政治品格,带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忠诚于党的信仰、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党的组织、忠诚于党的核心融入血脉、印刻在心,始终以对党忠诚之心,尽好对党忠诚之责,坚守对党忠诚的生命线。要淬炼政治能力。发扬“安专迷”精神,提升政治素养,练就把握大势、见微知著、运筹帷幄的过硬本领,做到遇事多想政治要求、办事多想政治规矩、处事多想政治影响、成事多想政治效果,善于从政治上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工作。要厚植政治文化。常态开展党史和部史部风教育,定期组织红色文化体验活动,经常邀请老组工“回家来”讲传统、说感想、话体会,传承发扬好政治坚定、公道正派、敢于担当、甘为人梯等优良作风,通过长久浸润、文而化之,形成特有的风骨气韵。要严守政治规矩。坚持从严治部、从严带队伍,经常召开有辣味、动真格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多做咬耳朵、扯袖子、敲警钟的工作,用实际行动塑造组织部门“管理最严”的鲜明特征、组工干部“形象最好”的行为标签,保障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取得,都与我们党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紧密相联。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党的自我革命为改革开放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40年来,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自我革命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南。在改革开放40年当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没有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就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
党的自我革命为改革开放铸就过硬的干部队伍。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干部标准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到改进党管干部方法,从建立公务员制度到改革干部选拔、考核、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党的自我革命为改革开放筑牢坚强的战斗堡垒。40年来,各级党委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有效组织广大党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开拓进取、积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和时代风范。
党的自我革命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坚持不懈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同一切脱离群众的现象作坚决斗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深深地赢得了党心民心。
(作者为省委党校副校长)
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呼唤着高质量的智力支撑。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撑,社科界理论界尤其是智库义不容辞,更需倍加努力。
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把40年改革开放巨大的精神财富变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强调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时刻牢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扬光大,奋力前行,形成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
紧密联系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实际需要,系统谋划新时代改革开放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新征程,江苏有许多亟待系统谋划、前瞻谋划的战略问题。从相对宏观和长远的视角看,比如,2030年的江苏发展战略、2035年的江苏发展战略、2050年的江苏发展战略等,应该组织开展研究。从体现江苏特色、发挥江苏优势的视角看,比如,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江苏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江苏绿色转型发展战略、江苏数字经济战略、江苏创新引领战略、江苏开放引领战略、江苏科教人才引领战略等,都应该系统研究。从江苏服务全国发展大局角度看,比如,发挥江苏“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优势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徐州淮海中心城市崛起战略、苏北发展短板补齐战略,都应该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
切实解决制约智库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释放各类智库高质量智力劳动的巨大潜能。近几年,我省智库建设突飞猛进,成效显著。但仍有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在研究方向上,进一步聚焦重大战略问题;二是在研究组织上,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端智库的互动与交流;三是在经费保障上,进一步加大对全省重大课题的支持与引导;四是在工作推动上,进一步创新江苏智库激励鼓励机制。
(作者为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社科理论界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洞察新时代之新的内涵,找准推进理论创新的着眼点与着力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意义的深化拓展:从特殊性走向普遍性。在继续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性的同时,还要拓展对其普遍性内涵的研究,并把它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起来。
主义与旗帜:从马克思主义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结合中国实际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还要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较量,更广泛更有力地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与跨越:从小康背景到现代化前景。在加强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研究的同时,还要开阔视野,加强对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遵循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又坚持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从“快、多、大”到“高、全、强”。迈向新征程,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目标内涵是从社会主义大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摆脱路径依赖和经验束缚,不断针对社会矛盾变化的实际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从“球籍”之重负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适应这一跨越,进一步强化大国心态、大国风范、大国责任和强国目标,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关系中把好定位,在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的同时,关注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从正本清源到守正创新。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把共产党执政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断为党的建设提供思想引领和智力支撑。
(作者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宝贵经验,指明了未来前进方向,是一篇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催人奋进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政治宣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向国内外宣示,今后我们党和国家将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九个必须”。这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总结历史,更指向未来;既是理论指导,更是行动纲领;既是对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原则的坚定宣示,更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逻辑起点,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政治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如何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战略举措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为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不犯颠覆性错误的前提下,敢于突破体制机制瓶颈,敢于打破不合理的政绩导向,敢于向影响发展的顽瘴痼疾开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改革促发展,以实干求突破,以创新谋未来,与总书记的要求对标,与国家和江苏省的发展任务对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政治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们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继续发扬实干担当精神,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出实招、干实事。只有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奋力前行,我们才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期待,不会辜负历史的期待!
(作者为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江苏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在“强政府+强市场”的双强体制模式下,需要处理好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第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通过“双强体制模式”可逐步纠偏过去发展中存在的分配方面的矛盾。其中,提低限高的分配和再分配策略,需要强大的政府职能来支撑。提低,不仅仅是要适当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和提升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限高,则需要在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基础上,堵住少数高收入者的漏税渠道,对其进行有效的再分配调节。另外一个就是要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这除了要用税收制度调整外,关键是靠市场、民间、企业的功能发挥。
第二,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如何厘清三者的边界、界定好各自的功能,是未来推进江苏实质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发展权向社会、民间、市场、企业、个人不断下放,才能塑造出独立的有能力承担发展责任的主体,才能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性的成就。为了促使纵向改革尽快转向横向改革,基本对策是要改革政府职能和机构、放松市场和社会管制、培育替代政府配置资源功能的各种横向组织等。推进这些改革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是一致的。
第三,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驱动下,过去那种相对封闭的以培育新兴产业、增加生产能力为导向的赶超型产业政策,急需转向以竞争政策为基础的高水平开放格局。要由市场准入限制,逐步转向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管制,增加经济的竞争性,为民众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为消费者增加更多的选择性。要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逐步转向为企业投资创造更有吸引力的环境。要由模仿创新发展,逐步转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的自主创新发展。要从鼓励出口导向,逐步走向主动利用内需来扩大进口,吸收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为我所用。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认真回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总结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民之所望,改革所向。改革开放,把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引上了康庄大道,是应人民愿望而生,是党顺应人民意愿、集中人民意志、带领人民作出的正确历史选择,体现了人民要求与党的主张的统一。新时代继续将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
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绘就的历史画卷、谱写的奋斗赞歌。民之所为,改革所成。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党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新时代继续将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必须始终不渝依靠人民,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而创造的伟大变革。民之所享,改革所归。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者为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编者按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首这样一个重要年份,我国哲学社科理论界涌现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热点、亮点。本期前沿版邀请《思想周刊》首批特聘顾问与特约研究员,请他们梳理2018年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理论热词,以飨读者。
热词:新时代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张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如何理解新时代、把握新时代、引领新时代,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前进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第一,不能用“新”与“旧”的形而上学线性思维孤立地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不是一个历史学意义上的断代,也不是一个政治学意义上的断代,新时代与以往实践之间是继承、创新与发展的关系。第二,理解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需要从多重维度出发加以综合把握。一是“民族复兴线索”,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二是“社会主义线索”,即社会主义在中国探索与创新的历史性超越;三是“现代化线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道路”的多样可能性。第三,辩证把握新时代“变”与“不变”的张力关系。新时代具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新情况,如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的发展任务与新的主要矛盾等,但这并未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热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南京审计大学政治与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戴翔:当前,在国际分工深度演进下,生产的无国界性和全球性将所有参与国“网络”成为一个整体,在整个生产网络中,各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具有相互依赖和共生共存的典型特征。在这种新型国际分工和生产体系下,处于生产网络中不同节点的各国之间的关系,如同一个人身体不同器官之间的关系一样,每一部分都是健康的并且各部分之间必须实现协调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反之,如果不同器官之间一旦出现“过旺”或者“过虚”,都有引发衰竭的危险并波及和连带其他器官衰竭,最终危及到生命健康和安全。同处同构一体必然意味着命运的一体,这就是所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为引领,构建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世界经济。
热词:总体国家安全观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沛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创新国家安全理念,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既如此,“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施策有:第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第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第三,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第四,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第五,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热词:民营经济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卞志村: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这是国内外众多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党中央历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新时代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需要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在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发展平台;需要多维发力综合施策,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落地、落实、落细,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
热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十九大作出了一个新的重大判断,即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小康阶段的中国人民,对物质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身体健康和精神富足的追求日益强烈;对各地区、各阶层均衡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希冀越来越大。把握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性质,就找准了改革再出发的新方位新起点新目标。这是未来各项政策设计、各项工作推进的关键依据。
热词: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按照经济总量来算,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比于高速度增长时期的要素大投入、资本大集聚和规模大突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质则是创新能力、经济效率的大提升,是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步推进,是和谐发展、共享发展的同步协调。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增强优势、补齐短板,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
热词:时代新人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刘波:青年是民族、国家发展的未来和新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使命新要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培育时代新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根基,要引领广大青年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树立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坚定的“四个自信”是核心,引领广大青年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目标要求,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面,着力于青年能力培养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实增强青年本领,提升青年责任担当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热词:新发展理念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国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科学的发展理念必不可缺。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集合体。
热词:话语体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翟学伟:如何建立社会科学自己的话语体系是2018年关注的学术热点之一。这一讨论进入到不同的学科领域都有不同的建设性建议。在社会学中,话语体系建设承接的是有关社会学是否需要本土化的讨论。这一讨论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过,但随着对西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大量引进与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交流,其研究微弱而缓慢。当“四个自信”提出之后,学术界开始对话语体系建设与社会学本土化进行了反思,有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观点认为社会学是在比较一致的学科框架内,比如既有的社会学理论、概念和方法下从事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因此讨论本土化意义不大;有的观点认为社会学需要本土化,但其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是理论层面的,经验层面的,还是应用与服务层面的,均可各抒己见。其实,话语体系建设也好,本土化也好,如果不能在学理上有所创新,都难以为国际社会科学界做出中国方面的应有贡献。
热词:文化自信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刘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新时代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精神觉醒过程,进而塑造出引领并适应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文化形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本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等来阐述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与作用。应该说,文化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沉基础,也是其核心内容和显著标志。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核心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要固牢中华文化的价值根基,保持中华文化的精神独立性。要以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以文化繁荣兴盛促进现代文明的生成与升华,以广泛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与热爱。
热词:改革开放再出发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关头,做出了命运攸关的历史性抉择。在邓小平同志领导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思想的束缚,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开放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开启新时期到迈入新世纪,从站在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峥嵘岁月、40年春风化雨,党引领人民用双手书写一篇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华大地发生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伟大的梦想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每一个中国人脚踏实地拼出来、干出来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走好新时代的新征程。
热词:农民土地权益
南京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吴群:农民权益尤其是农民土地财产权益获得不充分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学界政界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切实维护农民财产权益。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赖以生存的空间载体,土地财产权益是农民权益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解决好农民土地财产权益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前,着力破解城乡二元“制度短板”,“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热词:产业融合
苏州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教授王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融合的时代,出现了产城融合、产业融合、文旅融合、军民融合、城乡融合、产教融合、产学研融合等一系列的融合。融合的过程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在这些融合中,产业融合无疑是最亮眼的一个。
产业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所在。产业融合的本质是在信息技术作用下,以价值模块为基础出现的信息业与传统产业在技术、业务和组织上的融合,是企业重构竞争力的过程。用马云的话来讲,就是“互联网+”。“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后的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未来社会将以创造为中心,需要的是数据、智商、情商,把一切标准变成非标准,变成个性化。
热词:普惠金融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卞志村: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普惠金融需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发展普惠金融的目的在于服务实体、精准扶贫;二是要建立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机构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三是要依托市场、顺“市”而为,构建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四是要善用科技手段、融合“互联网+”,提高普惠金融的可及性与覆盖率;五是要实施松紧适度的风险管控,在审慎和效率之间寻找适宜的平衡点,为普惠金融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 颜云霞 袁媛 杨丽 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