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巩固工资性收入渠道,扩大经营性收入来源,加快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5年农民人均收入新增1万元。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中,第一条是产业兴旺,第五条是生活富裕。可以说,产业兴旺是生活富裕的基础,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我省将“生活富裕”量化为用5年时间、让农民人均收入新增1万元,目标更明确。
让更多农民就地转移就业
省农委负责人表示,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江苏人多地少,只有让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才能实现农民增收。未来5年里,我省将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健全完善农民工职业培训制度,为60万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省农委发布的《江苏省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年)》特别提到,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这一提法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目前,苏南地区开发强度趋于饱和、甚至超负荷,存在产业梯度转移的内在需求,推进产业资源跨地区整合,可以有效推动原来的劳务输出地区劳动力就近就业。
记者不久前在盐城市盐都区采访发现,这个原来的劳务输出大区,目前已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当地人社部门正想方设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位于该区张庄街道双创园的盛誉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母公司就在常州市,公司负责人说,尽管企业转移到盐城,但开出的薪资水平跟常州一样,普通工人月薪超3000元,技术工人超5000元。去年10月一期工程投入运行,需要80名工人,结果到今年3月底才招到60余名;二期工程今年投产,需要130多名工人,企业正为招工难而发愁。实际上,由于工业企业数量连年增加,盐都区近年来招工难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随着苏北地区很多原先的劳务输出大县(市、区)工业产业和服务业的崛起,催生更多就业机会,这对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无疑是利好消息,省农委和省人社厅及时出台有关条例,全面清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完善最低工资增长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到202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将达75%以上,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占比提至60%以上。”省农委负责人说。
让更多农民返乡创业
提升农民创业能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二条途径。省农委负责人说,未来几年,我省各类财政创业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将全面覆盖符合条件的创业农民,推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提标增效,提高授信额度,3年内力争使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或已创业的农民工等人员都参加一次培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返乡创业,这些农民见过外面的世界,对市场比较了解,又积累了一定资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之一。比如,东台市近年来返乡创业农民数以千计。青年农民王俊峰原来在上海做工程,去年回到安丰镇,流转500亩土地搞立体苗木培植,这种苗木栽培方式在当地是创举,经济效益成倍提高。安丰镇镇长朱亮亮说,王俊峰回乡创业,带动100多名当地农民就业,低收入户被优先考虑,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农民。
创业需要资金。近年来,我省20多个县(市、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试点,三个县(市、区)还试点农房抵押,其中泗洪县探索出农房抵押退出机制,对缺少资金的农民创业者来说,无疑是“及时雨”。一些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征信、授信工作,灌云县农商行对县内所有农民完成授信,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授信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省农委等单位正在通过增加农业信贷担保力度等措施,吸引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投向农民创业者。
省农委负责人说,未来5年内,我省将持续开展“创响江苏”主题系列活动,培树农民创业典型,扶持农民成功创业25万人,带动就业100万人。
让土地产出更高经济效益
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是实现农民增收的第三条途径。省农委负责人介绍,我省将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园艺、现代渔业和林下经济等优质特色农业,每年实施100个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动特色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
让土地产出更高经济效益的核心,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种粮为例,选择优质品种,亩均可增收100元以上。我省很多地方优质品种普及度不高,农民还存在粮难卖、价不高的问题。农业品牌创建也是很多地方的短板,商标分散、难以聚指成拳,制约品牌影响力,这也是各地有关政府部门需要着力推进和引导的。其实,思路一变,农业经济效益可较大幅度提升。溧阳市上兴镇农民张奇荣去年种了1300多亩常规稻,没赚到什么钱,但他搞了100多亩稻田养龙虾,一年两茬龙虾养下来,亩均纯利多达4000多元。省农委推介多种“粮食+”种养模式,同样是种粮,稻鸭共作、稻虾共作等种养方式,效益完全不一样。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民5年新增万元收入目标,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省将建立健全常态化检查督促机制,每半年对农民收入新增万元工程的进展情况和农民增收实绩开展调研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总结宣传典型经验、亮点成效,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农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朱新法
中国江苏网讯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等,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
省农委主任杨时云表示,要牢牢把握农业绿色发展新理念,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坚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展现鱼米之乡的“最靓颜值”。“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始终,让绿色发展成为江苏现代农业新的竞争优势。”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体现了绿色生态导向、统筹协调发展观及以人为本理念。”江苏土地资源有限、环境容量紧张,绿色生态产品需求强烈,要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把过量投入的化肥农药减下来,把过度开发利用的农业资源退出来,把新型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建起来。
化肥农药减量,凸显农业绿色本底
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机肥替代化肥有利于降低农本、改善品质、打造品牌,增加绿色优质产品的供给,打通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渠道,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省耕地质量与环境保护站站长梁永红说,省委省政府制定的“263”行动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省化肥使用总量较2015年削减5%,“江苏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食用菌渣和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等有机废弃物约1亿吨,只有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才能实现农药化肥减量的目标。”
总部位于宜兴的鹏鹞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固废的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生产有机类肥料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董事长王洪春告诉记者,公司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有机固废生产有机类肥料及营养土,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的订单农业模式生产优质农产品,“我们提供技术、设施与菌种,通过培训承包给当地农户或养殖户,发酵的产物我们全面回收,一个20万吨有机肥厂按每吨粗制有机肥300元计算,就能够为当地农民增收6000万元。”
梁永红介绍,我省将把有机废弃物肥料化生产作为农业有机废弃物整治、化肥减量增效和生产有机绿色农产品的重要抓手,加大推动力度。到2020年,全省化肥使用总量较2015年下降5个百分点,今年下降3个百分点。
畜禽养殖升级,探寻发展新路径
省委一号文件明确,大力发展生态畜牧、水产养殖业,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
随着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以畜禽粪便污染为代表的农业面源污染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省农委副巡视员袁日进认为,要把循环发展贯穿到畜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广高效的生态循环模式,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走进位于泰兴市新街镇李荡村的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矗立的有机肥厂,高品质的桃梨果园,五颜六色的花木和悠闲的“散步鸡”,很难让人把这里和养猪场联系起来。尽管公司年上市10万多头商品猪,但整个养殖区几乎闻不到蓄禽粪便的臭味。董事长唐红新介绍,公司主要应用干清粪工艺、“猪-沼-果蔬粮”种养结合、“沼液-水肥一体化”滴灌等节本增效技术,将生猪养殖与果蔬粮种植结合,生猪干粪及沼渣生产有机肥,水粪进入沼气罐和沼气池,沼气发电,沼液经过水处理系统生物降解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园区果蔬粮田作为肥料,有效解决了养殖粪污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生态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
养殖环境将逐步“绿起来”。据了解,我省将突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探索推广多元化养殖污染治理模式和技术,构建畜牧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到2019年底,实现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5%以上。
清洁生产拓面,变废为宝增效益
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省将以清洁化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农业资源保护等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在太仓市东林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让秸秆变废为宝,成了喂羊的青贮饲料。在田间地头,一个个大型白色圆柱体很是显眼,它们是秸秆青贮处理设备处理过、用于饲养村中羊群的秸秆捆。一套进口自韩国的设备,一天就能处理150亩左右的秸秆,打捆过程中还能同时添加生物菌,打捆好的秸秆由包膜机包成直径约1.3米、高约1.5米的圆柱体。处理过的秸秆在密闭缺氧条件下成为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营养丰富的青贮饲料。依靠农业科技,东林村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扮靓了农业生态环境。省农委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处处长何旭平介绍,我省将突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生态环境“美起来”,进一步完善农作物秸秆收储利用体系,支持农作物秸秆高附加值产业开发;突出种养结合,让生态循环“链起来”,探索规模养殖和规模种植主体对接,支持发展种养结合型牧场,有条件的县(市、区)探索建设农牧循环型产业示范基地(园区)。
此外,我省还将落实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要求,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构建绿色发展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随着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逐步形成,绿色,将成为江苏农业最鲜明的底色。
记者 吴琼
中国江苏网讯 昨天,《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即省委2018年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对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从江苏实际出发,确定了各个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并对相关的8个方面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今天起,紧扣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江苏特色,本报推出3篇解读文章。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对全省农村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加强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2019年基本完成清产核资任务。全面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2021年基本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
省农委主任杨时云说,到去年底,全省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全国较早完成确权工作的省份之一,还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设区市建立确权信息应用平台,并且各设区市互联互通。前几年我省重点抓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今年要重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该项改革,我省走在全国前列。到去年底,全省已有40%左右的村(居)进行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居)达7110个,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全省村级资产总额2687亿元,村均1519万元,共量化资产近710亿元,分红总额超过100亿元。
去年12月底,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在基本完成首批国家级试点单位吴中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南京市浦口区、江阴市、沛县等6家第二批国家级试点单位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力争到今年底基本完成试点任务。
与全国相比,我省已从改革初期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下一步,我省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对集体资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权利,共享农村改革的发展成果。重点要围绕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全面启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扎实开展以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完善治理机制、保障股东收益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农民变股东。通过推进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改变过去因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分配不公开等问题带来的“人人有份、人人没份”的状况,形成既体现集体优越性又调动个人积极性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在股份合作制改革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让农民从改革中更多得益。
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积极开辟资产租赁、企业股份、农业开发、生产服务、联合发展等多种发展路径,推进农村产业融合。
“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是‘一股了之’‘吃光分净’,而是为了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省农委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处负责人说,对集体经济实力较强、资产运营相对成熟的地区,鼓励通过抱团发展,与各类经济实体联合合作,探索聘用职业经理人,实行公司化、集团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创新集体资产运营机制,提高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水平。对缺资产、缺资金、缺资源、缺人才的经济薄弱村,要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挂钩帮扶机制,采取强村带弱村、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帮扶、村企结对共建等办法,帮助其发展物业、产业等项目,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省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区域之间仍不平衡,一些地方集体资产家底不清、产权归属不明、管理不够规范、收益分配不够公开,部分社区股份合作社运行质态不高,亟需通过深化改革,来完善制度、增强活力。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我省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建组织,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它来代表、管理和运营农村集体资产。摸家底,对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摸清集体家底。定成员,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做好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界定。量资产,将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强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全面开展“阳光行动”试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进场交易等,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发展,引导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通过资产租赁、农业开发、生产服务、联合发展等多种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
本报记者 邹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