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期、窗口期。“逐绿前行”的江苏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是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话题。此次的省党代会报告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应,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政策和市场体系。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共建共享绿色家园,让绿色成为美丽江苏最靓丽的标识,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
阔步新征程,携手共建绿色家园,成为代表们的美好愿景和光荣使命。11月24日,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龚维芳、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敏、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燕等3位省党代表受邀走进“党代表面对面”演播室,一同分享“减排”实践,憧憬“绿色”未来。
【读报告】 如何理解“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的重要性?
龚维芳:政府在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产学研用转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推动工作。一方面,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平台,培养引进用好“双碳”人才;另一方面,支持市场主体加快先进技术研发推广,深入研究智能电网技术,加强新型储能、节能技术攻关和应用,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我认为,具体实践上,应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要素投入等方面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资源向绿色领域集聚。
王敏: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以降碳为战略方向,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这个发展过程,既面临着重大压力和挑战,更蕴含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首先,应通过“加减法”来认识降碳。“加法”就是增加碳汇,通过国土绿化、植树造林、生态保护等,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减法”就是减少碳源,通过低碳技术应用、碳捕集封存等手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其次,通过“乘除法”来认识政策技术和市场对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增加碳汇、减少碳源的政策、技术和市场体系,必将产生乘数效用,推动“双碳”目标加速落地。另一方面,原有的政策技术和市场束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必须用除数加以破除。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刚刚下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多个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体现了良好的正向激励乘数效应。
【谈做法】 积极“节能减排”,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探寻出哪些合理有效的路径,突破了哪些绿色低碳技术?
刘燕:行业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纺织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5.5%,万元产值取水量累计下降11.9%。作为纺织行业的一分子,我们公司也作出了一些贡献。我们先后投入4亿元,在2017年自主研发出全自动闪染免水洗印染联合生产线,全球独创的闪染免水洗印染新技术,节水率可达90%,生产效率提高近4倍。
它不仅是一个环保节能项目,更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可生产经编毛毯、纬编毛毯和薄绒类毛毯10万吨,涤纶针织印染毛绒面料5万吨,为30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利税2.2亿元。可见,“节能减排”不仅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更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
龚维芳: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铜山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探索。聚焦新能源利用,我们发展了生物质、沼气、风电等项目,建成中圣生物质热电厂和铜山风电场,拥有全省最大厌氧发酵罐的润磊畜禽粪污处理中心也即将运行。其次,聚焦循环经济,我们建设了可循环产业园区,将固废垃圾集中处理后再循环利用,设施设备与市政基础设施均可互享,整个园区实现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借助绿色低碳技术,我们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完成“四大行业”调整,退出炼铁产能822万吨、炼钢产能613万吨、粉磨产能1500万吨,万元GDP能耗下降20%。依靠绿色农科技术,我们积极进行农业集成改革,实施生态高标准农田工程。此外,建筑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也是重点,我们积极推动中煤百甲建筑产业园建设,构建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广绿色建筑,挖掘建筑本体、周边区域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推动新能源利用。
王敏:节能减排,向绿发展,徐州的步伐非常坚定。自2018年开始,18家钢铁企业关闭退出15家,11家焦化企业关闭8家,62家水泥企业关闭47家,化工企业关闭退出151家、压缩至71家,“十三五”期间,我市减少煤炭使用量约3032万吨。大气质量近3年来持续改善,PM2.5浓度每立方米下降约18微克,优良天数比率增加23%,两项指标的改善幅度均居全省前列。
推广低碳技术应用,我们勇做“探路者”。比如徐州华润电厂3号机组通过高温亚临界综合升级改造,每年可节约标煤约6万余吨,减少成本约4400万元,同时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7万吨;再例如新沂市的江苏花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10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项目,每年可回收二氧化碳15万吨。未来,我们将全力以赴,以“赶考”的心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把徐州建设成老百姓向往的“绿色家园”。
【谈未来】 携手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家园”,我们还需锚定哪些节能减排“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绿色活力”?
刘燕:此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共建‘绿色家园’”的表述,给未来企业创新指引了方向。在我看来,今后5年,研发应用“新材料”,是落实低碳转型任务的一个关键着力点。
“双碳”目标下,能源和工业两大碳排放领域对“新材料”将会有旺盛的需求。例如我们企业坚持16年研发的高性能碳纤维新材料打破国际垄断,201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解决我国的“卡脖子”技术和环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又在风电、光伏以及工业轻量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国产碳纤维自主保障能力,加大复合材料新应用的开发力度,积极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工业等重点领域落地,赋能制造业绿色转型,为江苏建成“绿色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龚维芳:共建共享“绿色家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协同。政府,应当强化节能减排规划引领,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做好固废污染环境防治工作,推动“无废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建设“公园城市”,打造徐州“清水走廊”“青山屏障”“清风走廊”。
企业的担当也很明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已启动,企业应主动通过强化能效提升、探索碳捕集利用、加强碳资产管理获得碳排放交易指标,取得最大化收益。此外,全社会应积极开展低碳宣传活动,推进“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创建,引导居民建立绿色生活方式,营造健康、环保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