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增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继续领跑全国
跻身“国家队”,科创“助推器”破茧而出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公布了第十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名单,我省有5家大学科技园入围,占全国比重超过1/5,全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20家,继续领跑全国。大学科技园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此次新增的5所大学科技园为何能脱颖而出,它们身上都有哪些优势值得借鉴?记者逐一探访。
记者 杨频萍 王拓 张宣
盘活校内智力资源,创业导师“唾手可得”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智力资源与技术服务平台,园区大多设置在大学内或学校附近。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适当运用校内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平台成为各个科技园的“法宝”。
漫步在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大学-中兴财务研究院、华为-南大LAMDA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等一系列挂牌的龙头企业的校企联合实验室星罗棋布。“近年来,南京大学建立高校创新资源对接整合机制,汇聚各类技术服务资源,为科技园整合引入了一批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和龙头企业的校企联合实验室。” 南京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季青说,行业龙头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南大系” 优秀企业的入驻,整合了高端创新平台,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衔接,实现科研与产业在园无缝对接,推动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技术创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围绕学校特色大气学科投资和孵化企业,大气学科依赖于高端的信息处理和计算技术,面向企业的气象服务技术门槛很高,产品研发成本、服务成本、运营成本都远高于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因此,学校将高门槛的计算资源、数据资源提供给园区企业,比方说大幅降低他们使用超级计算机的经费,尽可能对他们开放一些可公开的商业数据,使得他们在同类型气象科技企业中具有先发优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夏景明说。
20名院士等高层次人才、1600万元种子基金、50多名校内创业导师……扬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千方百计挖掘校内智力资源。科技园总经理王桂林介绍,园区与扬州大学33家部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等紧密合作,依托优势学科和研发团队成立学科型企业,制订政策实施成果赋权鼓励师生入园创业,打造了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综合科技服务、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4个平台,依托一站式服务中心及智园云管理系统,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更加科学高效地服务入园企业。
“学校现有江苏省‘2011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产业技术研究院8个、研究所(中心)63个。” 盐城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主任许琦如数家珍,这些创新平台为在园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学生遇到难题都可以直接与创新平台对接解决。学校建有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学校的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在大学科技园建立查新分站,学校的图书馆等信息资源直接对大学科技园开放共享,科研创新平台服务内容在大学科技园网上公布,实现信息开放共享。
温床中孵化,“家门口”就是创业大舞台
大学科技园是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大舞台,在正式踏入社会以前,科技园是温馨的孵化器和“安全屋”,大学毕业生在这里放心施展拳脚,一批创新创业成果如雨后春笋喷涌而出。
江苏菌均君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微生物护肤产品研发及制造的高科技企业,在皮肤微生态修复领域积淀了大量优质核心技术。南京优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学习系统的研发,多次荣获中国金软件奖等称号。
“这两家企业分别由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生程宇豪和谢朝辉创立。” 季青介绍,南大科技园依托南京大学“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结合南大科技园“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营造最佳的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如今,南大科技园已培育了一大批学生创业的优秀成果。
2015年,扬州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张志鹏入驻扬州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苗圃,创办了国内农牧项目孵化第一品牌“乡信我”,精准服务农牧领域创业大学生群体。“科技园组织创业导师团队全程跟踪指导,我经过2年的创业实践,时机成熟后成立公司,运营3年来江苏省内多地设立了农牧创业培训中心,累计合作企业100余家,服务大学生创客6400余人,指导、帮扶大学生创业项目136项,帮助48名返乡大学生创客成功创业。”
提到扬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与扬州大学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张志鹏感慨万千:“是学校成就了我。”组织项目路演、创业大赛等各类活动,江苏海洋大学科技园逐渐成为师生的“创梦工厂”。许多凝聚着师生创客心血的项目,顺利完成从“学校路演”到“基地培育”再到“入园孵化”的三级跳。
“科技园对我们进行系统的培育和支持,我们先后获得江苏海洋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创业大赛第一名、江苏省挑战杯创业大赛铜奖,还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获得10万元的最高资助。” “虾兵蟹将”大学生创业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和同学先后成立了连云港海康生物科技、江苏嘉驰海洋生物技术等企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学校坚持校地合作,在大学科技园建立了盐城创业研究院和盐城青年创业学院,面向在校学生开设‘创业人生’等创新创业类课程。”许琦介绍,学校鼓励大学科技园的科研团队或者孵化企业吸纳在校生参与,如园区的盐城卡洛泽科技有限公司就由学校教师创办,公司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吸纳了20多名大学生参与。为培育大学生创业激情,学校还于2020年11月与盐城市政府合作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创新创业大赛”。
创新转化机制,科技成果“秒变”现实生产力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物理上最近的距离是大学科技园。在超短的空间范围内,成果转移转化如何释放出更大的动能?
季青介绍,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南大特色的“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的系统性优势,推动校内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科技园依托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组建专业技术转移服务团队,加强对南京大学科技成果的梳理、跟踪、挖掘与整理,建立南京大学科技成果项目库,累计收集两千余项可转化成果,涉及资源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技术领域。
如今,南大科技园在园企业涵盖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共拥有知识产权一千余项,成功转化南大科技成果四十余项。自主创新垂直电荷转移成像器件(VPS)技术,研发出世界上规模最大、分辨率最高的成像芯片。
过去技术转移中心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处一个业务部门,如今技术转移中心已经是科技园的全资子公司,“从学校职能部门的工作,到企业市场的任务,我们正在做好有机的衔接。”夏景明说,学校拉长完善园区企业的孵化链条,助力企业变大变强,“学校在江北新区合作成立了中国气象谷,成为科技园的‘下游’和‘出口’,经过科技园孵化加速的企业,顺利度过种子期和苗圃期,在我们新区的产业园进一步成长。”
他举例说,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就是在科技园孵化的企业,2018年送入江北新区智能制造园,短短三年内企业业绩增长了600倍,去年创新周南京市委领导也点名表扬该企业,并肯定了学校对它的持续支持。
扬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内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则是与扬州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分别签约成立分中心,配备专业化服务人员,加强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共享,出台激励政策。扬州大学成果在科技园内转化的可以获得资金资助或奖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依托扬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扬州大学近三年与地方和企业进行各类横向合作1918项,合作资金2.96亿元,参与合作的专利及其他成果610个,参与服务的人才780名、团队256个。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达36家,孵化面积超过125万平方米,拥有在孵企业2150余家,累计毕业企业2700余家,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