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在这里,读懂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探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2021-06-16 06:47: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宏伟 于锋 姚依依  
1
听新闻

仿佛一艘大船扬帆启航,乘风破浪,坐落于扬州三湾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经过1年9个月的建设和布展,今天开馆迎接八方来客。这座博物馆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大运河沿线的新地标,它对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价值何在?记者11日进馆一探究竟。

这座博物馆是中国大运河“百科全书”

记者 王宏伟 于锋 姚依依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团队设计,扬州负责场馆建设,南京博物院负责布展和运营。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告诉记者,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2500年、3200公里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据介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征集近万件文物,共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运河上的舟楫”“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中国大运河艺术史诗图卷”“运河湿地寻趣”“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河之恋”“紫禁城与大运河”“隋炀帝与大运河”“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江都王”“形影——运河主题多媒介艺术展”等13个常设展和临时展,以及一个280个座位的小剧场,这14个空间共同构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座“百科全书”。

展厅中处处有震撼人心的展品,其中尺寸最大的是从河南开封州桥附近提取的大运河河道剖面,长25.7米,高达8米,占据整整一面墙。站在这面河道剖面前,人显得很渺小,大运河以这样惊人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展示着它的非凡价值。剖面上蜿蜒的线条标注着唐朝至现代的地层,龚良说,距今1400多年的唐代,汴河河道很深很宽,河道底部白线呈现“锅底”形。此后历代随着汴河地位下降,河沙逐渐淤积,汴河河道逐渐变窄变浅。到了清代,曾经繁盛的汴河竟成了“小水沟”,到了当代则完全淤积成陆地。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剖面上布满很多砖石颗粒,蕴藏着砖瓦、陶瓷、动物骨骼、金属类生产工具等历史信息。“一眼千年,这段河道剖面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一条运河在千年时光中的流转和变迁。”龚良说。

展厅中最高的展品是一条复制的沙飞船——明清时期扬州至杭州一带的舫船,也称“迎船”“楼船”,是大户人家娶亲或看戏之船。船身长21米,加上桅杆高达15米,四周的视频投影令观众站在船头感觉景色向后退,模拟坐船扬帆远行,沿着运河从杭州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路航行到扬州的过程,两岸田园风光和繁华城镇美不胜收。

最重的文物要数两座唐代船型墓葬,它们被整体提取自镇江,记录着一段“唐代爱情故事”。这对船型墓葬发掘于镇江大运河边的大港镇龙泉村,出土的开元通宝铜钱、陶壶和碎陶片等文物将墓葬年代锁定为唐朝。墓主是一对夫妻,墓葬之间有甬道相连,反映出即使去了另一个世界,这对伉俪也祈盼灵魂能够相通。为防止墓顶坍塌,它们被运抵三湾时尚未清理墓中的泥土,这使得它们的重量达到55吨,无法从楼梯或电梯中运输,不得已拆除了博物馆西侧部分墙体,才使它们最终被安放在博物馆内。

最容易被忽略却不应被忽略的展品是来自洛阳含嘉仓的炭化粟米。隋代洛阳附近有黎阳仓、回洛仓和含嘉仓等大型国家粮仓,展厅中意象复原了半个洛阳回洛仓的仓体,人站在展厅中仿佛站在又宽又深的仓底,身边则是出土自含嘉仓的炭化粟米,考古表明含嘉仓一个窖仓储粮即可达25万公斤。据记载,唐天宝年间含嘉仓储存来自今江苏、安徽、河北的粮食580万石,接近全国储粮的一半,大运河对国家政权稳定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馆长推荐博物馆内“打卡”点

记者 王宏伟 姚依依

作为一个既有内涵又有颜值的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带“网红体质”。馆内哪些位置最适合“打卡”发朋友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作了推荐。

“博物馆的每个展厅都很精彩,展览空间的营造、色彩的布置、展品摆放的节奏和韵律都应该被视作一个整体。”郑晶说,如果一定要推荐的话,《应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整个展厅都是绝佳的“打卡”地,这里复原了中原、燕京齐鲁、江淮、江南4个地域的城镇村落的街巷空间,时代风格跨越唐宋至明清,再现了四幅“运河繁华图”。郑晶提示说:“这些建筑并不是凭空而造,而是南京博物院古建筑研究所根据古代绘画、壁画、典籍和今天运河沿线的建筑实物精心设计的。”

展厅内第一单元“盛世东都,汴水繁华”分别呈现唐代洛阳和宋代开封的街巷、民居,街巷里分布着果子铺、茶肆,卖宫灯、首饰、年画的店铺,细心的观众可从中发现《清明上河图》等名画的影子。接下来的三段街景,分别表现临清钞关街景、京师闹市繁华、淮扬雅致风物、南船北马要冲,以及江南地区的锦绣文章、物阜民丰和烟雨水巷,走在展厅中,仿佛行走在一幅自北国到江南的民俗风情画中,四合院、古戏台、盐商豪宅、千年邮驿、书院、商号、天下粮仓、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真实重现运河城镇村落的历史场景和生活场景。今后随着运营机制的完善,也许这里会真的开出各种店铺,售卖各种商品,工作人员则穿着不同时代的服装,在各类店铺内接待观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展厅的最后部分,LED屏做成的天幕每20分钟循环一次,模拟一天24小时的光影变化,站在实景的小桥流水马头墙边,看晨曦初露,听鸟鸣蛙叫。中午的时候,天气突变,电闪雷鸣的同时,雨水淅淅沥沥地顺着房檐滴进门前小河里。傍晚时分,晚霞染红天边,随着天色渐暗,星星们在天上闪闪烁烁。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也是印象中的江南,让人感受到运河生活的美好。

视觉效果最为震撼的是数字展厅《河之恋》,270度整墙环幕通过水、运、诗、画4个篇章展示运河美的意境,观众站在展厅内如在画中游,展开人与自然、历史、现实的穿越时空的对话,“科技+艺术+文化”的创意,让大运河流入每个观众的眼中、心里。

专为10至15岁青少年准备的《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堪称博物馆内的密室逃脱。这是一个角色扮演的互动游戏,玩家的身份是运河上的官员,因紫禁城内的皇帝突染重疾,必须护送鲁王回京担任储君。

启程之后,为防止有人加害鲁王,玩家需要挑选一艘漕船,并仔细检查船身、桅舵,接下来的“行程”中,玩家需要操作船只、利用河工工具解决河道淤塞、河水暴涨等危机,在整个通关过程中,共有10个左右的机械,涉及运河管理机构和漕粮仓储等相关知识,完成护送任务后就可以用手机打卡,生成成就令牌(含角色 IP 形象与自拍),可分享至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

博物馆边100米高的仿唐式大运塔也是打卡地之一。这座塔高100米,站在塔上三湾生态公园一览无余。三湾是明代水工遗产,扬州城北高南低,运河水原本在此倾泻直下,威胁航行安全。明代扬州知府郭光复带领当地百姓,将河道变直为弯,减缓了水流速度,使行船变得安全,达到了“三湾抵一坝”的效果。塔上还有一个独特的景观,大运塔与南方高旻寺的天中塔、北边文峰寺的文峰塔恰好成一条直线,形成“三塔映三湾”的景象,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融通古今,三塔映三湾

记者 姚依依 于锋

2018年接到设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任务后,选址成了当务之急。张锦秋院士团队几经现场勘查,最终选定了大运河边的三湾。

张锦秋院士团队成员、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夏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徐嵘表示,彼时三湾湿地公园已经基本成型,并于2018年底被评为AAAA级景区,可供市民休闲娱乐,“这里自然环境很好,站在公园里面看,周围很少有破坏城市天际线的高层建筑。”

作为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占地约200亩,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以新唐风建筑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充分彰显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时代价值、当代形象。

“大运河是一个比较宏大的主题,我们在现实环境中看运河,基本上只能看到一个片段,感受不到整个工程的浩大宏伟。”徐嵘说,张锦秋院士在实地踏勘后,决定让观众参观完博物馆能到一个高点俯瞰整个三湾,由此以运河、馆、塔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构思了“三塔映三湾”。

这是一座在设计上独具匠心,给游客埋下了多重“惊喜”的博物馆。游客从大门进入展厅参观,参观后来到屋顶花园,通过桥来到塔上,三湾美景尽收眼底。博物馆主体建筑呈矩形,看似“厚重敦实”,实际上,近看馆内外的每一个角落,却又显得轻盈精致。也正是因为简洁而又不简单的设计,给又一重“惊喜”——内庭院,留下了空间。南京博物院与张锦秋院士团队几经研讨博物馆序厅设计方案,最终选择直接打开对景的一面墙为玻璃幕墙,直接正对内庭院,让序厅成为一个立体空间。“这种做法刚好和传统园林中的对景借景、空间渗透手法基本吻合,效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呈现出来的效果比效果图还要好。”徐嵘表示,把内庭院纳入到序厅的视野之内,一下让整个序厅可以呈现八九十米的纵深。光、影、树、水等元素,视听交融,立体感知,为游客呈现了一个既有运河风光,又有中国传统园林趣味的打卡空间。

内庭院中最夺人视线的木构线房,也正是大运河的意象,徐嵘介绍,简练的线条勾勒出轮廓线,如果光看剪影,感觉就是一个古风古韵的建筑,但是把细节全部展示出来,又是简洁明快、干脆利落的。“既有传统风韵,又简洁现代,雅俗共赏。”建筑的新唐风又和唐代名城扬州的古韵不谋而合,可谓古今结合,内外皆有大运河之美。

一座博物馆的文旅融合愿景

记者 王宏伟 姚依依

“3年内年观众数达到150万,70%是外地人。不仅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新地标,也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给人们多一个来扬州的理由。”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营方是南京博物院,龚良这样描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营目标。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博物馆已不满足于成为展示地域文明的殿堂、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还希望能成为一座城市旅游地标。“我们不主张搞无中生有的旅游,而是希望亮出各地的文化特色。”龚良说,“旅游的目标是什么?要体验和感受什么?要消费和购买什么?答案都应该是文化。”

博物馆同时是旅游目的地,这并不是一个新愿景,南京博物院曾经很好地实现了这个目标。2019年,南京博物院观众达到416万人,其中外地人占89.5%,博物馆免费,但对南京GDP的综合贡献为26.97亿元,对南京旅游品牌贡献度超过10%,仅次于中山陵风景区。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从设计之初就把“旅游目的地”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这里有13个展厅,不仅展示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水工科技、国家治理,而且展示运河两岸的非遗和美好生活,这里既有省文旅厅组织创作的百米长卷《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示运河四季和两岸风光,也展出江都王后的金缕玉衣、隋炀帝王后凤冠(复制品,原件已朽坏),还复制了隋唐、明清的运河街肆,还有“河之恋”环幕视频、以及“形影”——运河主题多媒介艺术展,这里的游览体验类似于博物馆+主题乐园,让人乐于拍照发朋友圈。

“我们希望博物馆时尚有活力,观众来这里的目的不惟一。”郑晶说,“可以是了解历史文化,可以是品尝美食,可以是看非遗的表演和演出,也可以单纯来逛一逛散散心,博物馆可以满足更多人的心理诉求。”

由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引领,东边的非遗园、北边的工业遗产区再加上三湾湿地公园,将被整体打包为一个景区。博物馆边还将有一个码头,游客从这里上船,可以直达东关街历史街区,再折向北,直达瘦西湖景区。未来,游船航线还可能向南延伸到著名的瓜洲。“我们希望能够在3到5年内,把这些能够整体打包成为一个5A级景区。”龚良说。

在开馆之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5家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候选名单,先进的办馆理念和文旅融合的探索无疑是其重要加分项。

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树立新标杆

记者 王宏伟 姚依依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像一艘船,而船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特别的象征意味,它总是承载着什么,从远处而来又向远处而去。就像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收藏着2500年历史,蕴藏着穿越时空的智慧,启迪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惟一的重点建设区,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则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创建树立了一个新标杆。

博物馆选址三湾本身就是一个反复权衡的过程。最初入选地包括邵伯镇、蜀冈西峰、湾头镇、南门遗址区域、三湾片区和瓜洲镇6处,三湾之所以拔得头筹,不仅因为它是明代的水工遗产,有“三湾顶一坝”之说,更在于它可以引领带动一个集非遗、艺术、剧院、影视、养生等为一体的文化片区,让原本是棚户区和工厂区的三湾脱胎换骨,焕发青春。

放眼更广阔区域,三湾西侧是充满蓬勃发展动力的扬州经济开发区,它的东侧是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城市综合区,北侧是被整体保护、严格控制开发的扬州古城,三湾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片区功能的规划意义不言而喻。

如果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展示2500年历史、3200公里长度的大运河“百科全书”,那么与之配套的其他规划则体现了传承创新的现代文明。围绕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还有4大板块,其中非遗文化街区占地500亩,计划搭建全球非遗数据库,选择适合产业化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传承和活化,打造集“非遗、艺术、剧院、影视、养生”等为一体的文化街区;6万平方米的文创区由原来的集装箱厂房改建而成,10米层高为将来开展文化沙龙、文博展览、引进文创设计团队留下了想象空间;400亩的科创板块将成为文化产业聚集地,除了引进大型龙头文化企业,也将为年轻人创业办公、住宿和生活配套,成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孵化器;1800亩的文化公园将建设以运河体验、水上风光为核心的休闲空间。

根据规划,三湾片区将成为体现古人智慧、再现大运河历史辉煌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扬州建设现代公园城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新兴科创名城的战略性城市片区,以及体现当代人智慧、能力和水平的永恒城市经典,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则是三湾片区的“定海神针”,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经典地标。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