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张家港永联村粮食基地的3000亩优质水稻迎来成熟期。站在田间远望,金黄色的稻浪随风翻涌,空气中弥散着丰收的喜悦。“你看,有了这个聪明的家伙,我们种田越来越轻松。”顺着永联米业有限公司副经理陈银岳指的方向,两台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定睛一看,收割机上竟然见不到驾驶员。原来,这是永联村最新引进的智能无人收割机,技术员像玩遥控车一样在操控作业。
眼前的丰收场景,既是永联村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成果,也是永联村共建共享幸福生活的缩影。50年前,永联村在一片长江滩涂上围垦建村,是全县最小最穷的一个村。1978年,老书记吴栋材来到这里,带领村民抓住改革开放的各种机遇,永联村一举跃升为苏南地区的“明星村庄”。
靠着挖塘养鱼,永联人淘到“第一桶金”;进入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永联人克服重重困难,自筹资金创办永联轧钢厂,走上工业化道路,并在市场洗礼中打造出大型联合钢铁企业——永钢集团。“数十年来,我们坚持用共建共享理念来团结群众、凝聚人心、谋求发展。”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说,通过共建共享,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建设幸福家园,一起享受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就业是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永联村鼓励村民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实现勤劳致富、经营致富、创业致富。永钢集团录用2000多名永联人,但还有许多村民因为学历低、年龄大、身体弱无法就业。于是,永联村成立劳务公司、保安物业公司,与周边企业签订保洁、保绿、保安服务协议;同时,建成农耕文化园,发展乡村旅游,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永联农耕文化园的保安室内,村民黄春红专注地看着监控。原本在永钢集团驾驶吊车的她,突然遭遇疾病,只能回家休息。没了工作,看病还要花钱,村里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刻安排她到农耕文化园上班。“有了医保,看病的费用可以报销,身体也越养越好了。”黄春红充满了感激之情。
“我们在建设永联小镇时规划320个门面店,产权归村里,由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永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总支书记陈建新介绍,现有72个永联村民开店经营,平均每个店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永联村还投资1500万元建设农民创业园,孵化出23个村民老板,带动就业600余人。
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后,如何惠及全体村民,从而实现共享?永联村坚持因事因时而定,既强调公平公正,也强调效率优先。永钢集团经历两次改制,最终给村集体保留25%的股份。去年永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利税56亿元。借助资本纽带“反哺”,永联村村级可用财力达1.61亿元,每个村民每年能分得红利近万元。
2006年,永联村自筹资金数十亿元,建设永联小镇,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商场等公共设施。在此过程中,永联村制定“拆归拆、分归分”的办法。“拆归拆”,就是拆的时候按市场价格一次性货币化赔偿补偿到位;“分归分”,就是安置的时候按一户一套,每套145平方米,每平方米500元的价格,办理产权证。吴惠芳说,这一做法,实际上是以城镇化为契机,把货币形态的集体资产,公平地转化为家家户户的实物房产,让村民们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此举得到村民们的积极拥护,全村很快完成拆迁。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口袋富”,还要“脑袋富”。永联村投资近亿元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和戏楼,经常邀请各类文艺团体前来演出。村里还建起一个藏书达4万多册的农家书屋,24小时无人值守、对外开放。书屋旁是一个“智力加油站”,里面有村里花了近百万元购买的各类玩具,供孩子免费玩。
“一个村建管弦乐团,很多人不相信,但是永联村做到了。”永联小学副校长冯艳婷兼任永联小学管弦乐团“经纪人”。永联村与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合作,成立管弦乐团。为孩子们提供高雅艺术的学习培训,孩子们先后到上海大剧院、北京天桥大剧院演出。
欢乐庆丰收,奋进现代化。刚刚举办的农民丰收节江苏主场活动中,走过半个世纪的永联村,展示靠共建共享收获的丰收之美,也激发迎来更大丰收的信心与决心。接续奋斗的永联人,正倾力描绘一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画卷。
记者 李仲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