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之年,如何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
“我们突出‘实干至上’,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工作注重百姓感受。”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打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泰州重点把握好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高水平”,这是目标定位;另一个是“全面性”,这是底线要求,坚持发展为民,只争朝夕,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之城”。
产城双兴,诠释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7月1日,沪苏通铁路开通,泰州与上海之间有了直达动车,这对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拉动作用?
史立军:泰州与上海开通动车,将推动泰州人从思想到行动更广、更深地与大上海接轨,推动泰州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来。沪泰直达动车通行的一小步,必将成为泰州深度融入长三角的一大步,将对泰州更好地接受上海辐射,加强与长三角各核心城市全面交流合作起到“硬核”支撑作用,不仅有利于更多地承接上海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溢出,也将进一步拓展沪泰两地在产业发展和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合作空间。
记者:我们注意到,产业与城市双兴共强是泰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围绕做强产业与城市,泰州有哪些构想和部署?
史立军:泰州正全力以赴推动产业与城市都“强”起来,努力实现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总的工作目标。我们很多方面的工作,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今年4月、5月,泰州先后召开了全市产业强市推进大会、做强城市暨迎接省运会推进大会,就是为推进产业与城市“两强”作具体部署。
推进产业强市,泰州总的思路是,以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点,努力把泰州打造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名城。泰州把今年确定为“重大项目攻坚年”,在市级层面成立大项目部,努力追求项目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1-5月,全市累计新签约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86个,协议投资总额87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和46.9%;累计新开工5亿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80亿元的长城汽车整车项目、总投资6亿美元的可利科技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52亿元的新浦轻烃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39亿元的扬子江龙凤堂中药提取及饮片生产线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做强产业的根基在园区,我们正全力推进开发园区改革,按照“两集中、三剥离”的原则(“两集中”,即人员和资源向招商一线集中、向服务一线集中;“三剥离”,即非主营业务逐步剥离、非产业化功能加快剥离、非必要办事机构坚决剥离),坚决地去行政化,走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道路,推动开发园区向现代园区转变。
在做强城市上,我们将以筹办2022年省运会为重要抓手,把“办赛事”和“建城市”结合起来,抓紧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推动泰州中心城市大发展、构建城镇体系大格局、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实现生活品质大提升。
“康泰之州”,勇夺防控发展“双胜利”
记者:泰州这座城市素有“康泰之州”的美誉,而泰州恰恰是全省设区市中第一个实现新冠肺炎本地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的,也是首批所辖县区均为低风险的城市。疫情防控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康泰之州”,泰州是怎么做到的?
史立军:疫情暴发之初,泰州迅速行动,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以战时状态强化组织推进,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闭环防控推进排查诊治,构建“人、财、物”全方位保障机制。1月下旬,市委向全市党员发出“到战‘疫’最前线去”的号召,1.6万余名机关干部积极投身卡口、社区等防控一线,力求把防控做得深而再深、细之又细,靠硬功夫、“笨办法”,较早地把疫情控制住。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泰州出台了惠企“十条”、稳外贸“十条”、惠农“十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力有序推进复工复产。1-5月,累计为企业降低成本73.8亿元。此外,我们创新出台驻厂员制度,上线“泰企通·企业复工疫情防控平台”,7000多名机关干部入驻企业,既当疫情防控指导员,又当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员、问题解决协调员、政策宣传员,助力企业科学防控,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截至目前,泰州在产企业超过2.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复产达产率99.88%。
记者:泰州疫情防控做得好,是否跟泰州医药产业基础雄厚有关?
史立军:医药产业是泰州的主导产业之一,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大放光彩。“苏中科创第一股”硕世生物成功研发江苏首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的多个产品被推荐为中药补充治疗药品,康为世纪等企业累计生产检测试剂盒600余万人份,供应全国各地350家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77家企业纳入全国和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为全国、全省抗疫大局作出了“泰州贡献”。
记者:疫情防控下半场,泰州“六稳”“六保”如何发力?
史立军:按照常态化精准防控的要求,我们将继续坚持“可知可控、精准防控”的工作策略,推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同时,认真总结疫情防控经验教训,加快构建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精准施策推动复工复产“再提速”。强化分类指导,落实好惠企措施,建立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持续推进降本减负政策落实,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大促消费力度,面向全市发放5000万元消费券,进一步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泰州把“六稳”“六保”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实体经济保持稳健发展。医药产业抓住了机遇,得到了更好发展,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异军突起,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阿斯利康、雀巢等重点骨干企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泰州船舶产业也取得了超过去年同期的好成绩,今年上半年,新接订单量约占全球的1/10、全国的1/6和全省的1/2,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幸福之城”,兜住更有质感的幸福
记者:突如其来的疫情,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发展,泰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史立军: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我们一任接着一任干,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裂变”、城乡面貌的“蝶变”、百姓生活的“质变”和发展环境的“蜕变”,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等。这些都为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事求是地说,这次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但危机中有新机,疫情的挑战也倒逼我们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层次提升,倒逼我们把民生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泰州坚定不移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就是要加倍努力实现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全面小康。
记者:在决战决胜的“收官之战”中,泰州今年持续深入开展对突出民生问题的大排查、大起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史立军:我们强调兜住民生底线,前提是把“底”摸清楚,了解民生领域还有哪些地方政策没能完全覆盖到,排查我们的工作机制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善。这些年我们为改善民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有“两个落差”:一是我们所做的工作,与中央、省委的要求还有落差;二是老百姓的感受和满意度,与我们期望的效果还有落差。对突出民生问题深入开展大排查、大起底,就是为了切实兜住民生底线、拉长民生短板,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把习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的殷切希望落到实处。
改善民生有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但在落实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我们通过大排查发现价格临时补贴发放时间过长,困难群众不能及时享受到政策优惠。通过创新机制、优化流程,泰州5个工作日就将2176.72万元价格临时补贴发到困难群众手中,发放时间压缩到国家规定的四分之一,相关经验做法得到国家发改委推广。
记者:为解决“两个落差”,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之城”,泰州做了哪些普遍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的努力?
史立军:我们坚持将全部财力的75%、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不少民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例如,率先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保持全省最低水平;率先实施健康扶贫补充保险,参保受益面惠及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率先推出养老服务“三张券”(机构托养券、社区照护券、邻里互助券),形成了“泰有福”养老服务品牌;率先实现优质高中全覆盖;率先推进“全市域”网格化社会治理,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全省最低。
越是发展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越是要高度重视民生,越是要多为群众办实事。当前,我们正在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之城”,并把今年确定为“民生幸福攻坚年”,结合开展民生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攻坚活动,大力提升民生服务精准性,重点实施优质教育普惠、医疗服务提升、养老改革攻坚、城市建设惠民、基本民生升级“五大行动”,努力让泰州的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记者 顾雷鸣 陈炳山 顾介铸 赵晓勇 董鑫 卢佳乐
打硬仗,“笨办法”就是好办法
新华日报评论员
改革到了深水区,发展处在决战期,打的都是硬仗。硬仗怎么打?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的答案是——用“笨办法”。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攻坚克难的路径,他多次提起“我们还是用‘笨办法’”。
“笨办法”,就是舍得下苦功夫。我们经常看到胜利之后的敲锣打鼓,但仅靠敲锣打鼓换不来胜利的果实。解码一个个“改革跨越”“发展奇迹”,背后往往是无数的辛劳和汗水,往往是一个个“笨办法”。拿中国疫情防控的成就来说,虽然有大数据的帮忙,但离不开密织防控网络,离不开严防死守“铁脚板”。全省设区市中第一个实现新冠肺炎本地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第一批所辖县区均为低风险的城市,这两个“第一”出自泰州。如果没有率先号召1.6万名机关干部报名下沉卡口和社区防控一线,没有7000个驻厂员深入企业指导科学防控疫情、有序复工复产,取得这样的成绩无法想象。
“笨办法”,就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啃硬骨头,打的是硬仗,往往也是持久战,难以出奇制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结硬寨、打呆仗”。当下的泰州,正处在“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一程,招引大项目、筑牢民生底线、排除安全生产隐患……都是一场场要久久为功的硬仗。打这些硬仗没有捷径可走,泰州的选择是大兴实干之风。不久前,泰州出台激励干部实干担当的“干六条”,第一条就是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带头挂钩“三个一”:推进一个重大项目,化解一个疑难信访积案,排除一个重大安全隐患。“三个一”当中最难的任务,都由书记市长带头认领。这个做法谈不上创新,也谈不上巧妙,在泰州市领导眼里也是“笨办法”,这样的“笨办法”未必会立竿见影,但只要持之以恒,终会开花结果。
“笨办法”,也是提升百姓满意度的好办法。组建地级市20多年GDP增长17倍,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18位,泰州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泰州人焦虑的是如何尽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焦虑的是如何真正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如何一个不少地兜住民生底线。兜住底线,先要把底摸清楚。不靠“第三方服务”,不靠困难人群自己申报,泰州对突出民生问题深入开展大排查、大起底,要用“笨办法”把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的情况一个不漏地摸清楚。云淡风轻地把事情办好,让老百姓满意,不现实。为打赢高质量发展这场硬仗,泰州用“笨办法”把工作做到实而又实、细之又细。这看似最“笨”的办法,却能最扎实地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自然会赢得群众满意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