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主汛期,我省已迎来入梅后的两场强降雨。今年防汛抗旱形势怎么样?如何应对强降水?正值水稻栽插大用水时期,如何保障夏种用水?
苏北地区依然“渴”
记者从16日召开的全省防御梅雨期强降雨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去年我省苏北地区遭遇60年一遇的严重气象干旱,汛后期主要湖库未得到有效补给;而今年入梅前,全省降雨又总体偏少,遭遇连年干旱。
今年以来,我省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尤其4月至6月上旬,全省面降雨量仅110毫米,较常年同期少40%。与此同时,上游来水明显枯,苏北地区“三湖一库”水位一直低于正常蓄水位,总蓄水量仅22亿方,较常年同期少35%,比去年同期还少7亿方,为2001年以来最低。苏北地区干旱形势一度重于去年同期。5月27日,省水利厅发布了洪泽湖干旱蓝色预警。
“我们在系统总结去年抗旱抗洪抗台工作成效基础上,全力抓好汛前准备和抗旱工作。”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表示,立足于“早”,水利部门在去年汛后,一直启用江水北调工程向北送水;今年2月18日起,逐渐加大江水北调的调水力度;持续实施江水东引,保障里下河和沿海地区用水。立足于“统”,统筹多水源,优化配置长江调水水源、节约利用“三湖一库”蓄水水源、合理拦蓄雨洪资源,实现多水源的统一调度;统筹多工程,合理启用江水北调各梯级泵站,及时启用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启用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解决连云港地区用水问题,减轻洪泽湖供水压力;统筹多目标,在保障6月水稻栽插大用水基础上,兼顾重点工业、大运河航运和生态用水的需求,保障生活用水、栽插用水、航运用水、生态用水;兼顾太湖安全度夏和安全度汛,适时启用引江济太,增加太湖水环境容量和水体流动性,服务蓝藻与湖泛防控。立足于“管”,逐月下达供水调度计划,6月1日起,以5天为一个时段,滚动加密制订用水计划。
通过一系列举措,在今年水稻栽插较常年提前5天到7天的情况下,我省基本保障了农业大用水需求,目前已完成水稻栽插近800万亩、完成近50%。
不同区域将呈现多种水情
6月9日,我省淮河以南地区入梅,为20年来最早。“今年是早梅年,总梅雨量偏多,较前几年梅雨更加典型。”省气象局局长于波分析,预计6月9号到7月12号,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可达250~350毫米左右,部分地区可达350毫米以上。6月下旬中后期还会有一段持续性降水过程,7月份的降水过程可能主要出现在上旬中期和中旬的前期。
总体来看,入梅后的首轮降雨有效缓解了全省面上旱情。据统计,淮北地区面雨量70毫米,江淮之间面雨量85毫米,沿江苏南地区51毫米,“三湖一库”水位止落回涨,旱情得到缓解。
另一方面,本轮降雨可能形成局部洪涝。受持续强降雨影响,16日10时,秦淮河东山站水位上涨至9.06米,超过警戒水位0.26米,预计水位将继续上涨,省水利厅发布秦淮河洪水蓝色预警。太湖北部河网水位快速上涨,苏南运河无锡段和武澄锡地区个别站点水位超警、现已回落。16号到18号的降雨,将先后影响沿江苏南、江淮北部及淮北地区,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与首场强降雨叠加重合,部分地区洪涝风险较大,发生超警洪水的概率较大。
不同区域将呈现多种水情——淮北地区湖库蓄水量仍然不足,需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雨洪资源;里下河地区河网水位总体偏高,需要全力排水;太湖与沿江苏南地区河湖水位偏高,苏南运河部分河段超警戒,需要抢潮排水入江。
有序有度防汛抗旱
目前,全省防汛工作已进入实战状态,各地各部门以雨情汛情为命令,迅速调整到“汛期实战档”,坚决打赢今年防汛抗洪硬仗,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水利厅强化沿江、沿海地区水利工程动态调度,提前排水,预降河湖水位,腾出库容迎接强降雨。针对苏南运河、秦淮河、滁河等河湖水情,适时采取错峰调度措施。针对苏北地区湖库蓄水仍然不足、水稻栽插正在进行的现状,继续强化供水管理,严格用水计划,保障用水需要。
据全省农情调度,截至15日,全省小麦收获进度达99%以上,水稻播栽进度近六成。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唐明珍表示,农业农村部门将加快水稻等秋粮播栽进度,确保不栽7月秧。按照已制定的水稻、旱杂粮两个技术指导意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一线,踏田指导服务。对受灾作物,加强苗情会商,实行分类指导,做好补苗、补肥等补救措施,促进恢复生长。
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表示,将对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强化巡查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进一步落实排水防涝的保障措施。同时加强对城市危房的巡查,实行条线业务指导和条块结合分片包干,确保城市的安全度汛。
对于苏北地区来说,新一轮强降雨既有可能缓解当前旱情,保障夏插用水高峰需求;又有可能导致旱涝急转。淮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坤说,将坚持防汛防旱两手抓,科学研判和统筹调度雨情、水情、工情、汛情与灾情,切实做到遇汛保度汛安全,遇旱保供水安全。在抓好面上防汛抗旱防台风的同时,突出抓好城区、镇区、园区、圩区等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的防守,实行专人专责盯防。
记者 吴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