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无止境,好评背后找潜力
春分时节,万物复苏,大江南北奋力奔跑——
在苏南昆山,星巴克在美国本土以外布局的最大一笔生产性战略投资——“咖啡创新产业园”落地开建;在苏中海门,总投资248.7亿元的32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平均单体投资规模是去年同期的3.3倍;在苏北邳州,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产业链茁壮成长,弯道超车迈向高端。
疫情防控好、复工复产快,还有一批重大项目逆势落户、高端人才纷纷扎根。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得益于江苏营商环境好。平日里,营商环境聚焦于“放管服”改革;当下,则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方位检验。记者在采访中感到,各类企业的多维评价颇有启示意义。
更具说服力,
非常时期检验营商环境
在徐州美驰车桥公司,醒目张贴着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写给在苏外商投资企业的信。“除徐州工厂恢复正常运营,美驰总部和其他国家工厂‘干二歇五’。”公司中方经理徐美刚介绍。国外同行找徐州工厂借鉴疫情防控方案,徐美刚坦言:“正是有了党委政府科学施策,广大群众众志成城的大环境,徐州工厂疫情防控才能成功。”
美驰车桥是我省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的缩影。在疫情突如其来的特殊时期检验营商环境,更有说服力。
看外商投资企业——
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公司由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旗下企业投资,所在的徐州经开区提供“一对一”服务,在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储备及供应链协同复工复产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疫情初期,德国投资方担心徐州公司拉后腿,没想到这么快就复工达产。”公司总经理杨奇钧介绍,现在国外疫情蔓延,徐州工厂成为集团发展的重要支撑。
看外省投资企业——
镇江鼎胜新能源材料公司由浙江企业家投资,该市生态环境局走访时,现场解答企业提出的项目改造环保审批事项,全力指导企业报批。
“订单已排至二季度,今年镇江基地销售有望跨过百亿级。”鼎胜新材总经理陈魏新表示,镇江发展环境好,将把更多新项目放在这里。
看本土民营企业——
2月10日到3月10日,苏州莱克电气从20%员工到岗到满负荷生产,得益于各级部门及时打通堵点。
“产业链高度细分,任何一个零部件缺失都影响整条生产线运转。”莱克电气董事长倪祖根介绍,公司涉及600多家供应商,从省内的苏锡常到浙江的甬嘉杭以及湖北武汉,政府部门围绕供应商复工复产协调、上下游企业员工共享、省内外物流畅通给予全程保障。
看服务业企业——
疫情期间,南京水游城闭店16天。恢复营业前,当地政府积极协助筹集防疫物资、提供融资渠道。眼下,水游城客流已恢复至往年同期的七八成,营业额降幅持续收窄。
“春节正好是消费旺季,商贸业受到的直接冲击很大。”水游城总经理熊志伟表示,减税降费等政策给了我们很大支持,政府帮忙、企业努力,将把握消费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培育新的增长点。
细看“作业本”,
探寻好评背后“江苏密码”
作为全国较早进入全域低风险和复工复产较好省份,江苏有什么秘诀?
梳理两个多月来江苏的“作业本”,蕴藏着8个关键词——
靠前服务。各级领导深入一线,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场解决困难问题。“既落实属地责任,也加强上下联动。”省领导给企业吃下“定心丸”:“市县能解决的市县解决,解决不了的省里协调,需要向国家汇报的我们全力做好工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城市按下“重启键”,各级干部以实际行动支持消费回暖,向群众传递了信心。
因时因势。疫情防控“急刹车”、复工复产“大油门”,江苏吃透中央精神、把握形势变化,踩得果断、及时、有力。特别是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将响应级别由一级调整为二级,体现了江苏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阶段性变化的准确把握,为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对冲疫情影响赢得先机。
精准精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促进经济循环畅通‘苏政50条’”“支持中小企业22条”“稳外贸稳外资22条”“能源保供10条”“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8条”等,打好政策“组合拳”。
行动迅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多次点赞江苏:苏州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苏“惠”十条,这是疫情发生后全国首个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南京率先发放总额3.18亿元的消费券,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雪中送炭。落实税收减免政策、顶格减免企业社保费、减免车辆通行费及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支持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扶持文旅及商贸服务业、支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技改以及低收入农户,实施贷款贴息免息、融资担保及复工复产保险补助,落实电费减免政策,预计全省企业和社会主体受惠超过1300亿元。
统筹兼顾。有力有效防范化解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加强服务保障、柔性管理和人文关怀,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夺取双胜利。兼顾对口帮扶支援地区群众就业和我省企业员工需求,输送5.4万名劳动力来我省就业,对集中返岗人员“点到点”接送。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产业集群为牵引,全面畅通经济循环。
把握尺度。针对复工复产初期苗头性问题,及时明确“五个不准”——不准对外地车辆人员“一刀切”劝返、不准在没有突发疫情情况下擅自升级管控措施、不准向企业收取复工保证金、不准在省市复工审批流程之外另设门槛、不准要求企业出具防疫安全承诺书。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适时提出“三个不能”——不能以任何理由搞过度防控、不能以任何手段阻碍人员和货物正常流动、不能简单沿用原来严格防控时的复工标准。
保持定力。科学研判疫情影响程度,综合考虑复工复产进展、政策落地效果,作出“集中精力、千方百计解决好企业遇到的困难,完全有时间有条件把损失补回来”的重要判断,增强了世界看好江苏的信心。
“应对大战大考,既看临场发挥,也看日常积累。”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表示,江苏的阶段性答卷,展现了有勇有谋、有智有能。
好上加好,
持续推出优质服务“升级版”
营商环境细微而多样,企业感受真切而敏感。当前,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制度供给的确定性,有效对冲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将为经济稳健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疫情发生以来,许多政务服务转到网上,更加凸显深化“不见面”审批服务的迫切性。通过“不见面”方式,我省组织采购、招标项目1100多个,中标总价超过130亿元;全省98%的税费业务通过线上办理、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选择“非接触式”领用发票的纳税人高达93%。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不见面”审批服务是江苏首创,要瞄准一流水平,聚焦“高频事件”,进一步攻坚克难,拓展“不见面”的广度、深度、效率。
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因地制宜,注重基层首创、强化集成创新。南京“宁满意”“苏州最舒心”以及昆山“昆如意”等,成为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特色品牌。南京落实“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一网通办”事项将比去年翻两番。苏州设立15个联动创新区,让自贸片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拓展为全市发展优势。
大数据在战疫中跑出速度、力度和温度,为科学防控、复工复产、民生保障提供有力支撑。省工信厅在全国率先应用工业互联网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征集到350款产品。苏州在全省率先推出“苏城码”“复工通”“口罩预约申领”“线上教学”等典型应用,市委专题会确定以“一体化、一盘棋、一张网”思路推进大数据工作,让市民享受更优质、更高效服务。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头连着大型企业、一头连着终端消费,是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产业链条的神经末梢、就业的最大“容纳器”。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聚焦一批专业市场精准“滴灌”,成效显著。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尽职免责制度,更好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供氧”“输血”,帮助它们发展壮大。
有企业反映,政策很及时、很解渴,但对怎么用好还不是很清楚。省发改委会同30个部门,将“苏政50条”细化为152个服务事项,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专窗、省政务服务网开设专栏、江苏12345在线设立专席,推出英日韩文版。“政策的水浇透、制度的肥施足,企业才能茁壮成长。”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表示,要把操作办法直接送到每家企业。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