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战“疫”日志记下那感人的瞬间:“等我好了,我做好吃的给你”
2020-02-11 07: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战斗在武汉抗击疫情“前线”的江苏医疗队队员们,每天都在做些啥?有哪些瞬间令人难忘?有哪些故事想与后方的亲人们分享?请看记者整理的前方队员发来的一组日志。

她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江苏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南京中大医院ICU护士顾德玉:9日是我来到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支援的第三天。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和工作模式,抽血、吸痰、打针……因为戴着几层手套和护目镜,尽管有时操作起来很困难,但都还比较顺利。

病房有一位60岁左右的阿姨,她是武汉本地人。2月5日,因为病情危重,转入重症医学科。一进病房,我就向她介绍说:“阿姨,您好!我是从南京来的。您这病是可治可愈的,不要过于担心紧张!”当然她也很乐观、很配合。下班的时候她为我竖起了大拇指,并热情地对我说:“等我好了,欢迎来武汉做客,我做好吃的给你吃,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心里暖暖的,我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完成神圣的使命。

隔离服隔不了温暖的传递

江苏支援湖北第二批医疗队队员、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护士陆勇峰:9日是我来到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支援的第11天。作为一名95后男护士,我既有从未经历过的紧张、疲惫,也有从未体会的感动和温暖。

上午走进病房,靠近门口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奶奶,她的女儿静静地坐在床边陪她。病房里静得只听见喘气声、心监声、点滴声。我轻轻走到她身旁,掩了掩半落地的被子,给她重新进行静脉穿刺。整个过程很顺利,她女儿则不断安慰着母亲。

当我出门时,她女儿的一番话语传递到我耳畔,让我感动半天。她说:“妈,等下打针你忍住点,医生们这么辛苦,我看见汗都滴下来了,感谢他们来武汉帮忙,我们也不能为他们添麻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不知不觉眼角有些湿润。

守护托付,迎接美好的明天

南通大学附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朱志红:10日我们更换阵地了,新病区的病人比之前所在的危重症病区的病人病情轻,但治疗、护理的工作量依旧很大。

换好衣服进入病区,点物,转病房,核对医嘱,更换补液……病区走廊一直都是我们来来回回的身影。

此时有病床响铃了,我走过去,爷爷用方言对我说了一句话,我说:“爷爷,我是来支援的江苏省医疗队的,武汉方言我听不懂。”爷爷听了立马双手合十,然后告诉我他是要喝水了,但是自己无法下床倒水。我帮他加上热水,调好水温再插上吸管喂他,他连连道谢。

突然有个病房传出争吵声,我赶紧走过去,原来是有一床阿姨嫌她邻床的人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戴口罩。我大口喘着气对不配合的那个病人说:“你看,我们都是来自江苏各个不同地方的,离家那么远来到这里,穿着这身防护装备气都喘不过来,就是为了能让你们早点恢复健康,渡过难关。戴口罩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别人!”她听了点点头,把床头柜上的口罩戴起来。

与伙伴一起,干活都更带劲

南京中大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张立:这些天经过紧张的战前动员、感控训练以及反复多次进入ICU病房的实战操练,我已基本掌握了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去救治患者,心情也从些许紧张,逐渐变得平和。

这么快适应这样的工作节奏,还得益于身边“战友”的关心和鼓励。刚到的时候,每在病房看到组长“莫叔”——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莫敏,都是看到他忙碌的背影。总觉得“莫叔”一出现,就自带光芒,能照亮身边的同事。

还有病区护理组长——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邓猛,只要遇见,他总会不断提醒我戴好口罩、做好感控。另外三位“重症男护天团”成员,在工作中也经常会遇见。虽然我们都被防护装置包裹得严严实实,但我们从对方的说话声中辨认出彼此,碰到自己熟悉的小伙伴,干起活来都更带劲。

本报记者 仲崇山

标签:大拇指;病房;医疗队队员
责编:王迅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