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三次产业,走出江苏“实”路
2020-01-06 07:1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付 奇 吴 琼  
1
听新闻

  这是“大体格”的江苏产业负重前行的一年,也是“强体魄”的江苏产业羽化蝶变的一年。

  “产业带”版,正是管窥江苏三次产业的一个窗口。回首来路,我们见证、触摸、亲历江苏的产业变换,在前沿感受,在后方观察,那一个个或深或浅的足迹,踏出江苏产业经济的坚实大道。一个“实”字,也成为我们选出的年度汉字。

  深扎“实”根,

  见证工业大省精彩“转身”

  工业是江苏经济的“顶梁柱”,这一年,“产业带”版对“第二产业”尤为关注。

  我们关注作为工业大省的江苏,转型升级走向何方——

  从制造走向“智造”是现实路径。《拨开迷雾,工业智能化当避入误区》一文,从避免同质化、规避“脱实入虚”、切勿“思维固化”、不搞“单兵作战”四个方面提出建议;《AI风口,观“天时”还需察“地利”》则剖析了我省规划2020年人工智能产值破千亿的可能性。

  从生产型制造走向服务型制造是大势所趋。去年初,首期“产经纵横”《透过“晨光”,读懂工业遗产的产业价值》一文,我们便将目光放在了工业遗产的利用上;年尾,《工业设计,究竟改变了什么》又将关注点投射到“设计”这一制造业基础环节。从唤醒更多工业遗产的“灵魂”到让设计走向“舞台中央”,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前路已不可阻挡。

  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是转型之本。《政策加持,让产业工人由“工”变“匠”》一文建议,要多策并举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来自苏南部分制造企业的用工调查”则指出,智造时代,更多工程师将取代“蓝领”。

  我们关注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作为——

  中小企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19:中小企业最想要啥?》一文告诉我们,企业最需翻越融资“高山”,破解引才难题。通过对江苏首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调查,我们知道了:专注与创新,是推动“小块头”变“小巨人”的密钥。瞄准进口替代、紧盯市场痛点、看重未来前景,是《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微创新”》一文指出的创新方向。

  国有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推出“对话国企掌门人”栏目,通过采访9家企业,分析9份案例样本,采撷江苏交通控股、徐工集团、江苏国信集团等“庞然大物”精发力、促转身、加速跑、谋定位、寻裂变、筑底色、拓空间的一个个“踏实脚步”,“硬核”解码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奥秘。

  我们还关注作为“重要支撑”的细分行业,如何“自我调整”向深处去、向高处行——

  这一年,“大”而不“强”的江苏汽车产业加速“突围”,《震荡转型,江苏汽车业“驶”向何方?》一文给出方向:提早布局,抢占新能源车“赛道”;行业深度调整,江苏纺织服装企业“几家欢喜几家愁”,《纺织服装大省,如何走出蝶变之路》提示,“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企业”,还需强品牌,通过集群化发展,栽培更多“参天大树”;“关于江苏电动自行车市场的调查”结论是,新国标既是“紧箍咒”也是“催化剂”,电动车行业必将回暖。

  脚踏实地,

  触摸江苏“三农”有力脉动

  在“产业带”版,我们希望给您呈现出不一样的江苏“三农”。

  这一年,我们走进全省各地的田间地头,和供养我们的大地母亲同呼吸。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轮作休耕后,田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泥鳅、黄鳝、小螃蟹多起来了,麻雀、灰喜鹊、白鹭飞来了。《我省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超百万亩——让大地喘息,大地会报之以歌》,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正走出一条耕地轮作休耕的新路,这是“休养生息”之路,更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路。

  扎根农村,不忘来路,更要探寻高质量发展的去路。这一年,我们走进省内多家合作社,与那些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耕耘梦想、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对话。经过十多年快速发展,江苏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数量已超8000家,《田野间的新变化——来自农民合作社的观察》既聚焦新青年挑大梁,又关注他们的新技术新追求、新思路新转型,为江苏那些成长中的、富有朝气的合作社添一把力。

  曾经,秋收时节人倍忙;现在,“上午地里谷,中午袋里粮”已成普遍现象。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背后,是农业机械化的强大支撑,我们大胆喊出《看如今秋收,已是机械之天下》。农业机械化应时代所需而在,因时代发展而兴,也为时代作出积极贡献。我们聚焦“明天谁来种地”,希望“机器换人”能给出一种路径。然而放眼全省,江苏农机化发展并不平衡,农机有效供给不足,“无机可用”“有机难用”“无好机用”现象尚存。我们试图以手中的笔、以一篇篇扎实的报道,记录并推动江苏农业机械化“从有到好”“从好到强”。

  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这是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我们希望以“产业带”版为平台,集思广益,为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出谋划策。《看乡村产业振兴的“江苏实践”——来自二十八个特色乡村的一线调查》正是由南京大学商学院师生组成的调研组,以我省28个乡村为样本,访谈记录10万余字后,对江苏各地乡村产业选择和发展经验进行的珍贵总结。

  我们还关心粮食和蔬菜,挖掘一蔬一饭背后的故事。《江苏茶产业,“品”出新滋味》在春茶上市时节,观察消费升级背景下茶产业的新变化;《小龙虾下市,难说再见》在喧嚣背后 “解密”小龙虾价格整体下行15%的原因;《地产横溪瓜,何以市面“难买到”?》,原来九成进了精品店和游客“后备箱”。

  我们关注“三农”,也不忘产业背后的环境。我们以畜禽粪污治理的“射阳样本”为例,看养殖业如何实现美了乡村环境,肥了万顷良田;我们关注如何为农作物科学施肥,实现水稻“减肥”、农业增效。

  我们希望,带您看见江苏现代农业的喜人变化,也为您留住鱼米之乡的浅浅乡愁。

  优化“实业”:

  亲历“服务升级”带动“消费升级”

  服务业已占江苏经济半壁江山,我省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这一年,我们同样将关注的视角投射第三产业。一边观察江苏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的身影,一边亲历由“服务升级”带来的“消费升级”。

  在热点中保持“冷思考”,我们解析新政,关照落实——

  去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我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首破1万亿元。我们不止于欢呼,《消费“开门红”,能否红下去》一文,聚焦十部委刺激家电汽车消费的新政,梳理“时代在变,大件在变”的历史源流,从汽车、家电两个小切口,管窥“企业盼政策,更需练内功”的大道理。

  解“痛点”要有真实践,我们寻思路,理模式——

  国家启动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消费扶贫正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切入点。江苏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也是消费大省,推动消费扶贫当仁不让。“菜单式”消费扶贫、“打包式”消费扶贫、“链接式”消费扶贫……《看消费扶贫的江苏探索》一文梳理了江苏在实践中围绕产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总结的10大消费扶贫模式,既展现江苏作为,也呈现江苏思考。

  既关注国家“大动作”也留意行业“小切口”,我们纵深报道不吝版面——

  加快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激发消费潜力,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去年12月,“产业带”版推出“聚焦消费提质升级”系列报道,聚焦消费领域拓空间、优供给、促转型的举措与进展,探究推进消费质效提升的新亮点、新路径、新动能。

  《信息消费,为供给侧带来“新蓝海”》告诉我们:信息消费无处不在,但有效供给依旧不足,随着信息消费需求的增长,信息产品与服务的丰富多元,必将推动消费理念的转型,进而实现消费方式的升级。《汽车消费, 启动“主引擎”还需再“加速”》指出了车市的“不变”与“变”:一方面,车市“寒冬”尚未过去;另一方面,绿色化愈发成为当下汽车消费市场的显著特征。撬动车市,还需一头衔接增量,寻找市场;一头连着存量,做强配套“两头发力”。

  旧衣回收,“光盘行动”,家居装修环保简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消费贯穿衣食住行的每个环节, 然而后劲仍不足,《绿色消费,强意识更要齐配套》给出培育壮大绿色消费的思路。

  旅游产业空间巨大,如何壮大这一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旅游消费,“深挖一锹”还需保障落地》明确三个方向:落实带薪休假,让“玩”有时间;完善基础设施,让“旅”有所达;增强产品供给,让“游”有所选。

  更多从消费升级到产业升级的故事,等待我们今年续写。

  记者 付 奇 吴 琼

标签:江苏;消费;产业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