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战略顶层设计——
践行使命担当 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
图为无人机航拍日出时分在建的沪通长江大桥。沪通长江大桥为沪通铁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将成为沿海重要的铁路、公路过江通道,对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许丛军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细化措施正在全面铺开,其国家战略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哪里?我省在一体化中的担当和使命是什么?记者采访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
国家战略,
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陈雯说,中央在审议《规划纲要》时用“三个最”概括了长三角的发展特点: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长三角“由来已久”。陈雯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作为沿江上溯的黄金通道,将发展能量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腹地传递辐射,战略作用日益明显,而长三角作为沿江沿海T字形交汇点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这一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引进FDI(外国直接投资)一度占据全国一半。200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第一次作为国家意志写入中央文件,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针对新型城镇化下城镇群作为城镇化工业化的主体形态演绎,提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协调发展路径和机制保障。
如今,长三角以占全国3.7%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16%左右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1/4,是改革开放成效最显著、一体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不仅拥有上海张江和合肥两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宁波、嘉兴等一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还是全国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最密集的区域,是我国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最优良的地区。“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是长三角义不容辞的国家担当。”省发展和改革委长三角处董红武说。
各扬所长,
提升长三角整体综合实力
长三角有边界,但长三角国家战略的带动作用是无边界的。而且,这一地区位于沿江沿海交汇的居中区位,区域发展辐射带动力最强。董红武引用《规划纲要》表述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于国家战略的意义和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这其中,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不仅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必由之路。”陈雯说, 全球竞争、国家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城市群的竞争,长三角只有握指成拳、分工协作,才能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一极”。对此《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要求: 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提升都市圈一体化水平。
“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围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形成有影响力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苏浙皖各扬所长”,就是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发挥江苏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浙江数字经济领先、生态环境优美、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优势,加强区域合作联动、分工协作,推动长三角中心区一体化发展。
区域联动,
建好“长三角的江苏”
“江苏始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坚决执行者。”省发展和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是我省的优势,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我省正全力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建好“长三角的江苏”,既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机遇。
今年上半年,江苏国内生产总值占长三角的近一半。发挥江苏实体经济强、科教资源丰富特点,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我省正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强化顶层设计,我省长三角一体化“任务书”“路线图”逐一明确。董红武介绍,坚持从“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做起”,我省制定出台了重点工作任务、重大平台项目、重要改革举措“三重清单”,共80个重点事项,逐项逐条落实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并围绕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科技创新共同体、制造业协同、民航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组成的国家“1+N”规划政策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建好长三角的江苏,热点在苏南,重点在跨江,难点在苏北。”董红武介绍说,我省坚持这“三点”并进、区域联动,从体制机制入手,提升都市圈一体化水平,加强跨江融合,更大力度推进苏北和沿海地区拥抱长三角、融入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以宁镇扬一体化为先导,推动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通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启动,高位规划建设沪苏通跨江融合试验区,打造上海大都市区北翼门户,推进锡常泰跨江融合,打造临江先进制造业基地。
见习记者 沈佳暄 田墨池
记者 顾巍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