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长三角融媒体大型采风活动”走进滁州——安徽“东大门”,加速融入一体化
2019-11-25 06:5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11月21日-23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滁州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长三角融媒体大型采风活动”,走进与江苏南京仅一江之隔的安徽滁州,探寻其打开“东出之门”,积极拥抱长三角、融入一体化的生动实践。

  今年1-9月,滁州市GDP同比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高速增长背后,区位优势不可小觑。

  滁州是安徽的“东大门”,不仅在“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也是“合肥经济圈”的重要成员。良好的区位条件叠加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为这片曾掀起农村改革浪潮的热土注入新的动力。

  “今年前三季度,滁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增速居安徽之首,这不简简单单是两三年跑出来的成绩。”滁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新中国成立以来,滁州发展共经历四个阶段。1978年,凤阳小岗村村民的红手印,开启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所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称为“大包干时期”。上世纪90年代前后,滁州积累了一定的工业基础,闻名全国的扬子广告登上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堡,冰箱、洗衣机等系列产品成为滁州的名片,工业血脉涌动出助推城市发展的“大扬子时代”。进入新世纪,滁州开始挥毫城市建设,专注城建的“大滁城时期”应运而生。基于前三阶段的积累,南京江北新区批复设立后,滁州有了主动对接的资本,城市迎来“大江北时代”的黄金发展期。

  如今,连接滁州与南京的通道有7条,未来还将增至22条,城际通勤时间进一步缩短至不足20分钟……从“南京后花园”的定位到宁滁“同城化”的趋势,滁州开启经济增长新引擎。

  不可否认,南京江北新区成为滁州“东出”的一大跳板。“要素集聚、断头路打通、产业承接、产教融合,都离不开江北新区的辐射。”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孙剑群说。

  孙剑群曾在中车集团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工作,2011年来到滁州。“从这里到南京浦镇车辆厂,直线距离不过20多公里。”孙剑群介绍,眼下复兴号CR350和CR200J动车组使用的制动系统部件中,仅由盛世高科生产的夹钳制动锁紧块,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就达50%。“如果没有区位优势,没有土地资源和产业分工两头发力,这一成绩很难想象。”

  记者走访发现,咬住质量,在产业合作中往中高端走,对滁州优化产业格局影响深远。一方面,滁州借此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向特色产业培育的过渡;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腾出足够空间引进新兴产业,促成集聚效应。

  昔日较为粗放的梯度转移,正被高端承接取代。如今,滁州选择的正是一条在长三角谋求共建共赢的长远发展之路。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就是脱胎于该思路的典型。园区作为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首座开发园区,现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营养健康四大主导产业,累计引进项目258个,投产企业近百家。

  着力引进的同时,园区也在优选项目。近两年,园区实行“双主体”管理,设立“一会两委”工作制,否决20多个项目,为产业发展加上保险。

  正是入园门槛提高、发展质效双收,令长三角优质项目的落地数越来越多——园区今年引入的31个项目中,便有24个来自江浙沪。

  共建共赢的发展理念不光影响经济层面,也在“一体化”进程中渗入更多领域。位于滁州来安的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横跨苏皖两省,更由一家民营企业投资运营。“全国898个国家湿地公园中,大概只有不到1%完全由私人投资和运营管理,我们就是其中一家。”池杉湖湿地公园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龚金戈说。

  以民营资本、单一市场主体形式进入跨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领域,好处在易于统筹、反应灵活,但也深刻考验两省的管理智慧。龚金戈直言,生态保护不分省界,只有共建共享,才能在保护的同时把生态旅游做起来。令他欣慰的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苏皖两省的沟通意愿已进一步增强,对话机制也更为健全。

  记者 李睿哲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