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题教育在群众“家门口”开展,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江宁、高邮、新吴、睢宁等县(市、区)从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事情中找问题、破难题,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效果、让人民群众满意。
江宁:
“五进”“三找”暖民心亮初心
10月起,随着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用药及“双向转诊”中非基本药品管理制度实施,在南京市江宁区,抗肿瘤辅助用药等非基层常备药在 “家门口”就能买到了。这项便民政策迅速出台的背后,是该区卫健委进社区问民需、走访接访找准问题、破解难题。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宁区委紧扣“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立足区情实际推出“五进三找一讨论”主题教育创新载体。通过“党员干部进社区、倾听民声进楼栋、亲商服务进企业、理论宣传进网络、红色基因进血液”,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
对表对标找不足、回顾回忆找初心、走访接访找问题。社区干群“同照一盏灯、同围一张桌、同坐一张凳、同饮一壶茶、同谈一席话”;以“百姓名嘴”、“青谷”宣讲团等创新模式推动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区行政审批局在全省率先设立区勘验服务中心,创新推进审管分离,审批整体用时缩短50%以上;机关工委开展线上“损害营商环境行为随手拍”和线下“11项服务零式工作法”,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服务标准……
“开门”搞教育,学做结合,江宁区将主题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惠民生、创优势,不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中梗阻”,把主题教育激发出的热情干劲转化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宁的强大动能。
高邮:
书记市长领办民生痛点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高邮东部新城人口已接近20万,但公办幼儿园仅4所,按照每1万人需配备1家幼儿园的标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龄儿童“入园难”成为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之一。
主题教育深入推进过程中,这个民生“痛点”成为高邮市领导领办的28件民生事项之一。高邮市委书记韦峰作为第一领办人,多次前往东部新城调研,与相关部门研究会商问题解决方案。目前,已选取多个地块用于幼儿园建设,并修订城区教育布点规划,同时回购一所小区内民办幼儿园。
打开高邮市领导领办的“民生清单”,像“入学难”这样切实关系民生幸福的事不在少数。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后,高邮市以“小切口,有实效”为标准,广泛征集各类民生问题199个,经过梳理分析、征求意见,最终选取“加大失独家庭补助力度”“村级河道环境污染严重” “城区停车难”等28项重点民生问题由市领导领办,把一件件关系民生的事项当成“头等大事”来办,让群众看到主题教育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新吴:
“体验式”调研找准民生靶向
无锡市新吴区围绕老百姓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交通、社会保障等热点,开展体验式、蹲点式调研,共梳理排查出101个难题,坚持先查先改、立行立改、即知即改,以扎实整改成效取信于民。
新吴区教育局针对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制定相关计划,未来3年内将投入教育建设资金35.6亿元,新建和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25所,新增学位1.2万个。区城市管理局新增投资100多万元,用于11条村道照明工程,预计年底前全面完工,彻底解决农村道路无路灯的问题。区农业农村局加快推进12个行政村农村股份合作社成员身份确认、股权确权等工作,目前已确定16959户、56266人,总股份额44898.9股,核实各村总资产2.2亿元,争取年底前实现全区行政村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覆盖。区市场监管局大力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全区已完成硬件设施安装1266家,消费者扫码下载APP即可在手机上看见餐饮单位后厨的加工操作、餐具消毒等情况,切实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目前,新吴区已整改完成34个民生问题,其余67个确保年底前全部整改完成。
睢宁:
聚焦人居环境增强百姓获得感
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睢宁县坚持问题导向,不忘为民初心,将群众关注度高的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列入专项整治。
事项决策请群众当裁判,让百姓说了算。全县上下合力,加快推进53个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预计年底前具备上房条件的有19个,1.6万人将入住新居。
改善人居环境,不仅要让农民住得好,还要让农民享受到优质公共服务。睢宁县不断完善教育、就业、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有效提升集中居住区的功能品质。以教育为例,该县大力优化提升教育布局,全县农村定点小学保留51所、撤并57所,初中撤并6所,优化确定学生公交线路54条,投入接送学生公交车117台;充分利用标准厂房,招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2万余人“家门口就业”。
为做好集中居住后的文章,睢宁县还充分发挥党员作用,组织无职党员、退休党员干部、党员志愿者担任网格员,开展政策宣传、帮办代办、纠纷调解、文体活动等,形成党建引领、文明实践、网格治理、协商民主融合的“四位一体”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初步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对不实行集中居住的村,该县依然重视村落文化保护、继承和创新,充分发掘自然景观、传统习俗、历史文化等特色,大力推进环境整治,累计拆除废弃猪圈985个,清理各类生活、建筑垃圾21.5万立方米,清淤河塘沟渠2394处,建设游园1.75万平方米,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本报记者 郁 芬 王世停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