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宜居也宜业 时尚又田园:这里有见山望水的“乡愁”!
2019-11-08 16:4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吴旻玥)11月7–8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走访苏州多个乡村,探寻“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乡愁。

  生态宜居 故土依旧是家园

  金秋时节,蓝天绿树、稻花飘香,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沈桥村曾经“垃圾围村庄、白色漂河塘、河水黑臭脏、吸气呛肺脏”的情景已不复存在,复耕复垦让这里土地重新变成可耕可种的农田。2017年,沈桥村以沈桥工业园环境整治为契机,在街道的统一指挥下,全力开展“263”专项行动,清理“散乱污”企业、复垦复耕土地,村庄环境有效提升。

  “在实施‘263’专项行动之前,这里的污染很严重,从前我们不注重发展生态农业,现在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空气好了,大家抱怨少了,阳澄湖成了我们这的第二水源保护地。”志愿者王金坤说。

  宜业宜游 文化传承驻乡愁


  乡村振兴,常常面对“拆”与“留”的困惑。曾经散落在沈桥村的工业厂房,摇身一变成了“阳澄湖舟船文化馆”。沈桥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目前,沈桥村依托千米阳澄湖岸线及其传统非遗文化资源优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契机,联合多方力量打造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蟋蟀盆展示馆等文化场馆。充分展示太平非遗文化魅力,让更多的人走进非遗,了解非遗。

  如何在保留乡土文化的同时,为“田园生活”增添活力。在距离沈桥村60公里外的锦溪镇祝甸村你便会找到答案。“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座窑。”曾是许多当地人的集体记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座上世纪80年代的砖窑厂也面临着“拆”与“留”的抉择。最终,这座凝结着乡土文化的建筑外观被保留下来,建成了“砖窑文化馆”,厂房改造仅在入口、楼梯、内部做加固,使之安全。内部融书屋、手作工作室、窑烧咖啡屋等创意空间为一体,既作为科普场馆供游客参观,又作为“孵化器”供创新创业。锦溪镇党委宣传委员赵瑜告诉记者,现如今,很多家长会选择周末的时候带孩子来开展亲子活动,很多时尚品牌的新品发布会、公司的年会也会在这举行。借由砖窑厂曾生产“金砖”的文化内涵,还会有年轻人选择在这里举办一场“情比金坚”的浪漫婚礼。

  观念转变 乡风文明靠自愿

  “现在做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不是依靠说教和填鸭式的灌输,村庄有活力了,百姓生活品质改善了,乡风文明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赵瑜说,“由于乡村的吸引力,一些城里人将城市文明带进了农村,改变了当地村民的一些落后的环保理念。”

  除了城市文明对乡风文明的反哺,志愿服务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上世纪70年代,志愿者王金坤曾是沈桥村的老书记,退休之后,想为群众办点实事,于是便成了一名相城志愿者。在沈桥村,像王金坤这样的注册志愿者共有1059名,服务领域涉及“文体活动”“爱心帮扶”“护村治安”“廉洁监督”“绿化护理”“环境卫生”“秩序维护”“科学教子”“环保宣传”“法制宣传”“安全监督”11个类别。记者发现,11个专业志愿服务领域中有三项是针对农村环境整治的。沈桥村党委委员朱惠玲说:“在秋收时节,我们会有一些环保志愿者宣传秸秆焚烧的危害;现在流行的垃圾分类我们也会有志愿者做针对性的宣传,通过志愿服务,从思想观念上推动乡风文明思想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自觉守护自己的绿色家园。”

标签: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志愿者
责编:徐晓冬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