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昨天正式揭牌,这是我省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机遇。站在自贸区启动建设的起跑线上,我们在为分享自贸区带来的重大政策红利而击掌欢呼之时,更要清醒地认识自贸区所肩负的改革试点使命,种好改革开放“试验田”,打造制度创新“新高地”,让自贸区更好地助力江苏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入群”自贸区,补上了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对外开放的一块短板,三大片区由此获得了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无疑将享受到诸多政策利好。但我们更应意识到,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这项重大战略决策,绝不是为了造就若干“政策洼地”,而是赋予了各地各有侧重的差别化改革试点任务,希望各自贸区深入开展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对江苏自贸区来说,就是要围绕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提高境外投资合作水平、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和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种好自贸区“试验田”,就不能把它当作地方的“自留地”,而要在制度创新上多用力,少一些“拼政策”的冲动。倘若眼中只看到自贸区对本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出台政策着眼的仅仅是所在片区的利益,就容易回到取代性竞争的老路,让狭隘的既得利益、短期利益损害全局发展。自贸区的制度创新要可复制可推广,其本质是包容与开放。相关改革主体要以开放的心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富于创造的智慧,为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探索新路子。
种好自贸区“试验田”,不是“造盆景”而是“育苗圃”,必须在制度“选苗育苗”上下功夫。要牢牢把握江苏的发展特点和战略规划,合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不断深化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审批、监督、管控机制,优化各项流程,加快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改革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
江苏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的面积是119.97平方公里,对比全省10.72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来说,显然只占很小的范围。种好自贸区“试验田”,我们既要发挥好自贸区的辐射作用,更要积极放大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对自贸区三大片区来说,要全力下好制度创新“先手棋”,当好深化改革排头兵,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对三大片区以外的地区来说,则要主动接受辐射,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主动接轨,承接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及时推广、抢先运用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强化自身的配套与承接能力。对全省各地来说,都要注重用好江苏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打好优势叠加的组合拳,面向全球集聚优质资源要素,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把江苏打造成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