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明
中国江苏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做好民政工作,是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体现。民政人守初心,就是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维护好、发展好、保障好服务对象权益。民政人担使命,就是要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创新,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力量。
守初心、担使命,就要在确保低收入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中担当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困难群体托底保障是最艰巨的政治任务。我省已基本建成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89.5万低保对象、20.88万特困供养对象、39万困境儿童、18.5万留守儿童、121.76万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等困难群体被纳入保障范围。截至2019年7月,各设区市均完成了低保年度提标任务,全省农村低保最低标准为520元/人月,提前一年超过省定脱贫标准。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当前正在推进“温情救助”改革,努力提高兜底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的衔接,将部分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就业创业脱贫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实行兜底保障;加强“救急难”工作,将遭遇急难问题的困难群众按照简化程序先行纳入临时救助,再分类别转介到专项救助,确保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对已脱贫的低保对象给予一定的渐退期,帮助其实现稳定脱贫。
守初心、担使命,就要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中担当作为。公共服务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着力加强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服务、社区服务、殡葬服务等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力提升了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下一步,要更好履行基本社会服务职责,积极回应群众对优质养老服务的关切,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养老服务体制,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持续改善养老服务质量。积极回应群众对高效便捷社会服务的关切,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社会组织注册登记等事项“不见面审批”,实现社会救助申请“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积极回应群众对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关切,着力完善民政领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持续推进民政标准化建设,切实加强区划地名、婚姻家庭、流浪救助、殡葬等专项社会服务,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守初心、担使命,就要在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中担当作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落脚点在基层,重心在社区。我省入选的国家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优秀社区工作法等均位居全国前列;社会组织达9.47万家,居全国第一;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5.57万人,居全国第二。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领导,保证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的正确方向。要进一步优化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政社互动”“减负增效”“街居体制改革”等,提高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民主自治权利。要积极培育多元治理主体,鼓励支持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对时代、对人民的承诺。江苏民政人要领悟这种大格局,理解这种大境界,自觉把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人民大我,用忠诚铸魂、用理想追梦、用行动传承、用实绩担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