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经久不衰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必备的基本功。不少干部都有切身体会:办公室瞎琢磨,问题多;走下去搞调研,办法多。通过调查研究,能够掌握摸不到的情况,发现看不到的问题,收获想不到的点子。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调研走了样:个别干部贪图省事,到基层调研前就发好通知、打好招呼,到时候一切按部就班,全程跟着“脚本”走。事实上,看的是“精加工”的材料,走的是“盆景式”的点位,访的是“会来事”的群众。更有甚者,连调研报告都要基层事先准备好。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认真调查也没有发言权。不难想象,诸如此类的伪调研、虚调研,既听不到群众真实的声音,也看不到基层存在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只会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必将严重损害党员干部的形象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众所周知,“真实”是调研的生命,只有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才能为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参考。而要想确保调研的真实性,传统的调研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
要出其不意,多一些“随机性”调研。前段时间,省委主要领导多次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就掌握了不少新情况,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实践证明,很多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光靠听人讲、跟着走,开几个会议、看几份材料,是掌握不了真实情况的。一定要增强调研的随机性,多搞“突然袭击”“临时改道”,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的调研,通过反复走访、长期跟踪,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
要真心实意,多一些“体验式”调研。俗话说,“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越是矛盾集中的地方,越是群众关心的问题,就越有调研的价值。比如,在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省级机关部门聚焦群众关切,组织开展“乘一次公交”“看一次病”等“体验式”调研,梳理解决了一批痛点堵点问题,社会反响很好。由此可见,调研既需身入,更要心入。只有党员干部的身心“沉下去”,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带上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问题找到找准,把根源挖深挖透,把措施定细定实。
要拿出新意,多一些“信息化”调研。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我国网民人数已突破8亿,网络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家阐述观点、表达诉求的主要渠道。人在哪儿,调查研究的阵地就要转移到哪儿。要适应新形势下调研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查研究领域,尝试从互联网、大数据中了解民意,用“键对键”交流消除“面对面”访谈
时的防备和顾忌,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优势互补,不断提高调研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作者:蔡鹏飞,南通市港闸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