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才能百姓富。近年来,苏北各地坚持把产业培育、项目推进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项目,让低收入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江苏台记者张贺:在泗洪县曹庙乡瓦庙村,这里2200亩的荷塘之下生长着小龙虾,这种"藕虾"共作的方式吸引了周边村庄180多人来到这里工作,其中就有17户是低收入户。
作为宿迁市泗洪县"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4岁的张绍祥原本一直在外打零工,微薄的收入很难维持生活。两年前,村里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产出低效的土地进行流转,发展藕虾共作。在村干部的帮扶下,张绍祥回到家乡,把家里2亩多土地,以每亩850元的价格流转给藕虾共作基地,获得一笔收入外,他还被推荐到这个基地打工,每天能挣80元左右,今年底他就能实现脱贫。
宿迁市泗洪县曹庙乡瓦庙村村民张绍祥:自己家的土地也算种上了,在这上班等于是额外的收入,至少我不用出去打工了。
"十三五"以来,泗洪县深入开展"家门口"就业创业工程,积极引导乡镇(街道)、企业建设扶贫产业车间和就业扶贫基地,共吸纳6000多名低收入人口就业务工。
盐城市响水县因地制宜发展西兰花特色产业,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的带动,三年多来帮助4000多户、12000多名低收入人口增收脱贫。
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利用独特的地形和环境,打造高效蓝莓基地,先后引进农业种植、加工类企业13家,当地农户年人均收入增长2470元左右。
江苏沃田食品加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俊鹏:我们前前后后扶持农户种植蓝莓有2000多亩,一亩地的纯利润大概每年有2.5万元,这样的话,给当地每年增收5000万元。
盐城市响水县南河镇村民罗会兵:原来60多岁没有钱,穷,现在70岁越来越会赚了。
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正成为苏北各地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有效渠道。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张贺 谢自强 王尧 编辑/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