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民
新华时论
中国江苏网讯 “一共有40个贫困村,咱们还是老规矩,随机选一个村察访,请记者同志来帮我们做几个阄,抓阄。”不打招呼、不发通知,随机抽取、说走就走,这是一位央媒记者在基层采访时见证和亲历的当地纪委干部的一场“抓阄察访记”。
调查研究是了解基层情况、促进科学决策、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总有人“把好经念歪”。比如,有些干部调研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只按“规定路线”行进,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走过路过”“到此一游”的形式感;有些干部习惯于“命题作文”“规定动作”,不努力从调研中得出结论,而是先定好“基调”再开展佐证式调研,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些干部图省事图轻松、讲排场讲面子,习惯了调研前先发通知或打招呼,调研中众人陪同、前呼后拥,被调研单位则突击“迎检”、悉心“安排”,严肃的调研工作变成一场觥筹交错、主客尽欢的“情感沟通”……诸如此类充斥着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伪调研、虚调研,不仅有违调研初衷,还严重浪费资源,有损党员干部的形象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调研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开展调研,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求真务实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前置条件。如果连前置条件都缺失或走样,遑论调研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今年六七月份,江苏省委主要领导数次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紧盯关键环节,查找突出短板,发现了不少真问题、新问题,深受群众欢迎,也为全省领导干部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样板”和“示范”。调研动真碰硬,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摒弃繁文缛节、“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真刀真枪”调研,努力掌握真实材料、找准真实问题,这样才能既提高调研实效,又倒逼基层改进作风、将更多精力放在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