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各地顺利完成本次机构改革任务,以全新的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机构怎样履行新使命,工作状态如何?机构改革红利能否有效释放?近日,记者探访我省几个市县新机构,从它们的运行情况、精神风貌可以看出,机构改革成效初显。
南京市投资促进局:
从人合到心合,当好参谋助手
电梯门上,贴着“为您服务是我们的荣幸,南京发展需要您的合作”的标语;电梯间的“照片墙”,一群人神采飞扬地聚在“100天生日”蛋糕前……6月中旬,记者走进南京市投资促进局的办公楼层,见到的新机构“第一面”印象颇深。
本次机构改革,南京是我省唯一组建投资促进局的设区市。南京市委编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投资促进局作为全市投资促进的牵头部门、市委市政府投资促进工作的“参谋助手”,承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和督查督办。
1月9日,宣布南京市投资促进局领导班子的第二天,局领导便带着两名工作人员,到设置投资促进局的城市调研取经。
新机构30多人,却来自13个单位。如何凝心聚力?除了在办公区域开辟图书角、咖啡吧,定期组织午间讲座,开展“诞生100天”团建活动,局里还布置同题作文,请处级干部写《当前工作认识和建议》,其他干部写《假如我是局长》。
副局长成鸣镝介绍,南京市成立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该局,推动该局更好地发挥牵头作用。此外,全市7个区单独设立投资促进局,其余4个区在商务局挂投资促进局牌子。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该市条块结合的投资促进工作网络迅速形成。
扬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紧扣发展战略,优化内设机构
无论特色机构,还是“标配机构”,都要根据“三定”(即确定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来运行。“理顺优化机构职责、设置内设机构、核准行政编制等工作,都围绕市委重大发展战略进行。”扬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徐志刚说,“此外,我们还综合考虑产业特色、民生需求等因素,基本形成与地方特点和发展实际相适应的机构设置,释放机构改革红利。”
扬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原扬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副局长李厚林介绍,去年底扬州市委明确“新十件大事”,第一件就是“打造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此该局的“三定”突出服务产业,对内设机构进行较大调整。
2012年底,扬州市委提出大力发展汽车、机械等“基本产业”后,原市经信委在产业政策处增挂“汽车产业处”“机械装备处”牌子。本次机构改革,这两个挂牌处室均升格为独立处室,配备业务能力强的干部,以专职队伍专门服务相应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汽车产业处处长耿江波对记者说:“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指导产业发展。”新处室成立后,3个人忙得不亦乐乎,参加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的广东氢燃料汽车产业调研,走访扬州重点汽车企业,推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高邮的检测中心尽快开张……
常州市钟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统筹资源配置,力推文旅融合
本次机构改革,各级政府将文化与旅游融合,组建新机构。常州市钟楼区根据工作实际,成立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3个多月前,原常州市旅游局旅游推广处副处长夏李萍,成为钟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近日,她对记者说,从聚焦处室条线、把工作做深,到在局里分管旅游、党建,工作更多面,要更善于谋划。
本次机构改革,常州市跨层级调配编制资源,将78个编制由市级机关下沉到3个城区,夏李萍等市级机关公务员由此充实到基层。“改变市级机关行政编制相对富余,而城区机关行政编制不足的状况。”常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杨琪说。
在机构改革推动下,主动响应变化的夏李萍们,获得新的成长空间。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任职后,夏李萍把全区街道、乡镇跑了一遍,与区内重点旅游企业座谈,尽快摸清家底、搭建工作网络。她转给记者几条微信消息:5月,组织文旅企业参加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承办2019“中国旅游日”常州主会场活动;6月,大运河文创节暨第二届江南运河插秧节在钟楼举行……她说,钟楼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局里正在研究打造文旅品牌,希望下半年能够围绕品牌建设,加快文化、旅游和体育的融合。
记者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