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聚焦江苏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②:创新一张网 产业一盘棋
2019-05-22 07: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杭春燕 吴红梅  
1
听新闻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常熟生产基地的自动化智能生产线。 省商务厅供图

  

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生产线。乐 涛摄

  

苏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乐 涛摄

  

南京市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乐 涛摄

  

世界首台峰值计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余 萍摄

  

江苏省首批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平台——同程网。省发展改革委供图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在长三角加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才、资金、设备、平台等各类创新要素在长三角的顺畅流动与协同共享,正成为江苏创新发展新动力。

  一张网,见证科创要素流动更自由

  2018年12月14日,上海苏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服务平台开网启动,这是长三角首个两地共建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从此,无论是上海企业想找苏州的科技资源,还是苏州企业想找上海科技资源,都会链接到同一个网络页面。

  为什么是上海和苏州迈出了科技资源深度融合的第一步?2018年底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苏州分中心给出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约1800家苏州企业共享使用上海65家服务机构的近540台/套大型科学仪器,涉及样品12.3万件,共享服务机时14.2万小时,对彼此的合作意愿在长三角城市中名列前茅。

  一张网,见证了长三角区域内科创要素更自由流动。而在省科技厅副巡视员景茂看来,形式多样的共建共享,让江苏更深层次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科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由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牵头建设,中国移动、中国科技网上海分中心、浙江科技学院等40多家单位共同建设;江苏和上海共建的“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项目成功获批;江苏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共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近50家……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一体化。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神威太湖之光)面向三省一市开放共享;江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金册网”整合包括沪苏浙皖等地检测机构在内的各类检测机构近1800家,集成检测服务34.7万项,累计为沪浙皖三地企业提供各类服务近60000项次……

  ——区域技术转移体系加快建设。2018年初,三省一市人民政府联合签署《长三角地区关于共同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合作协议》;2018年4月,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大市场、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与安徽省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签署《长三角技术市场资源共享、互融互通合作协议》……

  ——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瞄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我省先后共组织了170多项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长三角联合编制《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

  一盘棋,力促区域产业合作更有序

  5月12日,从上海踏上沪宁高铁后约两小时,上海灵动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忠洁博士已经坐在了位于南京江北的南京灵动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

  灵动微电子是国家工信部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科技部、上海市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017年底来到南京成立子公司,除了曾经在此读过大学的渊源,这位理工男更基于理性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层的。“做芯片的改错成本非常高,对用人的经验要求也非常高,因此我们做芯片的部分要放在总部,这里更容易吸引有经验的高科技人才;但上海的各项成本都非常高,因此我们选择南京开设分公司,专注做改错成本相对低一些的软件。”但他强调,南京的吸引力,并不仅是成本相对较低。更为关键的因素是:南京科教资源丰富,有丰富的软件人才可供选择。

  事实上,基于一盘棋思路,更多更大的产业合作,正在江苏与长三角其他区域之间有序拓展。

  “大力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江苏的重点是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打造跨界示范、合作共建园区。”江苏长三角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我省支持华虹、中芯长电、星科金朋等龙头企业在长三角布局,统筹推进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制造业资源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建设了一批面向长三角应用推广的工业云平台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推进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苏滁现代产业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合作园等一批跨省共建园区建设。

  4月12日,北京汉能集团投资超60亿的移动能源产品生产基地项目成功签约落户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而牵引其来到这里的,是集聚区的运营大股东上海临港集团。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是沪苏两地首个省级政府层面合作共建园区,成立于2015年11月。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模式的探路之举,集聚区运营模式与众不同:上海临港集团、光明集团共占70%的股份,江苏三级政府平台占30%的股份。

  “企业作为开发主体,政府提供服务配套。”大丰区副区长、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副主任夏霖告诉记者,大丰与上海历史渊源深厚,加之工业基础较好、港口优势明显,恰好可以成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目前两地政府正加快将集聚区打造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共建园区的“新标杆”。

  一张券,折射政府破除障碍更深入

  2018年12月1日,福立旺精密机电(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惠钧、上海梧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志东,共同接过一张“上海-昆山通用通兑科技创新券”。这是长三角第一张跨区域通兑创新券。凭借这张券,许惠钧可购买上海科技服务资源,而上海的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在上海兑现昆山的财政扶持资金。

  作为一项助力企业创新转型的有效制度载体,创新券是由政府部门发行、带有普惠性特征的一种优惠券,但鉴于行政区域和财税结算的限制,各地创新券都仅限于在本地使用,经过多年探索却仍然是阻碍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的“拦路虎”。

  “上海有着全国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科技资源,而这些稀缺的资源正是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昆山企业迫切需要的。”昆山市科技局局长陆陈军表示,沪昆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打破了两地政策壁垒,为企业购买科技服务资源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

  梁晓芹,上海闲猫公寓创始人兼董事长,正将业务发展与G60科创走廊紧紧链接。G60本是沪昆高速公路在公路网编号。这条公路的长三角段,包括上海市松江区,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金华市、湖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宣城市、芜湖市、合肥市,正以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五个着力点”,打造G60科创走廊,力图成为长三角科创合作的“样板间”。

  “我们与临港松江科技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为园区提供650套人才公寓的配套服务。未来就打算沿着这条走廊,与更多园区及产业集聚区展开合作。” 梁晓芹说,之所以作出如此选择,正是看中了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看中了走廊内越来越多的需求和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

  事实上,备受赞誉的走廊内“一网通办”模式,正逐渐向长三角三省一市全面拓展。

  5月20日,苏州签发了第一张线上跨省办理的电子营业执照,苏州诚阊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这张执照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身在安徽的投资人孙女士登录安徽省政务服务网“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通过江苏政务服务网“企业开办全链通平台”办理的。

  据悉,该新设公司的股东均在外省,一方是安徽孙女士、一方是上海投资人。孙女士表示,她与商业伙伴在苏州有一处闲置的场所,前期一直在考虑新设一家公司,但由于均不在苏州,暂时又抽不出空来苏州办理登记。近日,她在家中登录安徽政务服务网时,无意中发现了“长三角一网通办”的标签,没想到一试就成功了。

  要让三省一市的人在长三角办事像在一个省份一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行政区划的限制无处不在,然而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办法与智慧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省长三角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杭春燕 吴红梅

  协同创新, 须紧紧依托产业合作

  李军强

  近年来,两个趋势值得关注。第一,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陆续向更加接近生产和消费市场的中国转移,如2018年9月,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汽车新研发中心在苏州落成,成为博世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之一;第二,全球贸易局势动荡,美国加速制造业本土化回归。这两个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一个公司乃至国家的创新发展,必须紧紧依托于产业,才能释放出持续发展的活力。因此,探讨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创新,就必须建立在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之上,也只有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协同创新才能释放更大活力。

  目前,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与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共识,但具体合作实践方面的讨论仍有待深入,其中,结合国内相关地区的发展经验看,区域招商、投融资和开发建设或可先行先试。

  有报道显示,江浙沪16个主要城市中,有14个城市将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区域内产业同质性竞争激烈。因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推动产业有序竞争与合作,招商的统筹规划成为重要前提。一方面,可借鉴广州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做法,在协调园区内部招商上,分别设立“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和“招商亲商领导小组”,进行高位协调,实现产业有序布局和深度聚焦;另一方面,为协调提供实质性的机制保障,例如在引资额、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税收等经济指标上实现共享,以消除行政壁垒背后的利益壁垒。

  投融资和开发建设方面,长三角区域中,各地发展情况略有差异,例如上海的金融、浙江的数字经济、江苏的先进制造、安徽的土地和人力等资源,完全可以在产业一体化中发挥巨大的合作优势。一方面,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城市群建设可以引进浙江“智慧城市”建设经验,而江苏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投融资,也完全可以通过上海的优势金融资源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包括安徽、江苏、上海等地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区域范围内,按照产业分工进行精准引导,实现区域“产业高地”“科研高地”和“人才高地”的融合,从而避免资源的过度分散和竞争导致的产业撕裂。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其中通过增量改革,总结发展经验,再进行区域复制推广,是一条重要路径。此外,产业园区作为区域产业集中地,也是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与产业合作的重要抓手。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探讨新型飞地经济创新合作示范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型飞地经济创新合作示范区发展形式多样,目前两种模式或可参考。第一种是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飞地经济”发展经验,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产业合作。管理体制上,新型示范区可探索在行政、立法、司法、审批、土地、规划、财政、建设等领域由“飞出地”实现部分口径或全口径的“委托式”管理,实现优势产业地区产业培育、管理经验等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外溢;利益分配上,同样可以探索税收等经济指标共享、污染等转移成本共担的新模式。新型飞地经济创新合作示范区本质上是借助产业合作的渠道实现区域内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第二种则突破现有框架,集合各省份或城市优质资源力量,在走出去的层面实现多赢。如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苏州输出园区开发建设及管理经验、上海输出金融支撑及管理服务、浙江输出数字及网络服务,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命运共同体,在走出去的同时实现“强强联合”,促进利益共享,寻求长三角一体化的全球机遇。

  (作者系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标签:生产基地;长三角;商务厅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