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这封边陲来信,为何让江苏省委书记深受感染、深为感动
2019-05-04 16:4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林元沁  
1
听新闻

  “我们选择了平凡,但没有平庸。”

  “我们怀揣梦想与激情远赴西南边陲,立下青春誓言。”

  “到西部,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努力,为西部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把最大的孝与爱献给西部的父老,献给山里的孩子,献给伟大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

  近日,一封来自西南边陲的手写信,寄到了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的案头。

  信件声情并茂、激情昂扬,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的24名95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老家”的省委书记分享了一年的支教故事和个人感悟,表达了担当时代使命 、服务基层群众的决心。

  五四青年节前夕,娄勤俭就来信作出批示,表示“深受感染”“深为感动”,勉励大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接力奔跑中展现出蓬勃英姿。

  让省委书记深受感染、深为感动的,是什么样的故事?

  在西部,感知真实中国

  2018年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冯甲铭,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和另外10名同学一起来到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高级中学,接过南师大研究生支教西部的接力棒,成为新一届支教老师。

  第一次踏上西南边陲,这片土地给冯甲铭的第一印象与想象中的截然不同。“不是那么贫穷落后、交通闭塞,相反基础设施相当完善,特别是学校建设得不比江苏差。”冯甲铭说。

  东西部的差距不断缩小,让冯甲铭格外振奋。然而进一步与家长、孩子沟通之后,冯甲铭发现,硬件是上来了,但是当地人内在的思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他们认同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是不强烈。不少家庭更愿意让孩子辍学打工,早日减轻家庭负担。”冯甲铭同时还担任了独山县团县委兼职副书记,几次下到农村后,发现县城条件不错,但是村里依然有不少家庭没有脱离贫困。“贫困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思想上的懒惰和精神上的贫困。这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扶贫攻坚作为历史性任务的伟大与艰巨,以及扶贫先‘扶智’‘扶志’的重要性。”

  “智”如何扶、“志”如何立?这也是曾经的支教团成员王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09年8月,王莹作为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一员,来到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张石小学扶贫支教。

  寒假过后,王莹发现班上不少孩子退学打工去了。孩子们提到退学打工都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还很开心,这让王莹心里很不好受。

  “我希望他们能继续读书,在人生道路上接触更多的可能,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早早地重复父辈的道路。”王莹说,和她一起支教的7个同学,每人负责一个年级的主课和所有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副课。在教学中,他们努力传授知识之外,还用新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改变观念,从思想上打开新的天地。

  研究生毕业后,王莹在高校任辅导员,最近带队去贵州一所山村小学支教,发现这所小学与当年的张石小学太像了。“10年过去了,这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孩子的思想行为,都与当年的张石小学一个样。” 王莹说,不论是男孩令人头疼的调皮,还是女孩的腼腆听话,背后都是因为家庭缺失造成的安全感缺失,孩子们需要关注、得到肯定,哪怕一个微笑、一份包容。

  “我们是‘过客’,但是希望通过接力支教,从思想上和精神上传递更多正能量,感染影响这些孩子。因为影响他们就是影响下一代,只有靠当地人的代代传承,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王莹说。

  支教前,大家喊着口号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立志用一年不长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回来后,王莹更加发自内心地认同口号,“到了西部,我们才更加全面认识广袤的祖国,才更加了解西部的孩子需要更好的教育、更深的爱,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到西部来,跑好‘接力赛’,一点一滴地带来改变。”

  拳拳爱心,浇灌花朵绽放

  独山县中的11名支教团成员中,有不少励志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们在来贵州前,接受了半年的教育教学培训,学习用新颖的方式寓教于乐。但在教学中,我们不满足于知识上的教授,更多的是课下陪伴式教学,帮助孩子立命定位,在社会上找准属于自己的位置。”南师大贵州支教团成员费天玥说。

  费天玥的班上有个“问题学生”。 不爱学习、挑衅老师、欺负同学,在大家眼里是一个“蛮横偏执到令人害怕的存在”。费天玥打足了精神找他谈话,然而孩子一进门,就让她感到了一丝不同。

  “他从始至终一直低着头显得局促不安,眼神和话语躲躲闪闪。我尝试了好久安抚他的情绪,渐渐地他开始向我敞开心扉。” 费天玥听到的,是一个小男孩的伤心故事:幼年时期在学校受到校园欺凌的创伤,双亲离家打工独自一人留守在家的寂寞,在学校想努力向上却因为基础太差怎么学都没有成效的无奈……“讲到同学老师都不喜欢他,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的时候,小小的肩膀颤抖着,委屈得眼泪止都止不住,但仍倔犟地背过身去擦眼泪。”

  这一次,费天玥花了两个小时跟他长谈,后期又先后两次找他作了心理咨询。就在前几天,孩子在楼道里兴奋地叫住费天玥,告诉她自己当上了班级的纪律委员,跟同学们相处得不错,还激动地汇报了自己的学习规划。“他的眼神闪着光,我一时没认出来,真是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费天玥感慨,这里的孩子大多父母不在身边,而且家里孩子众多老人照看不过来,遇到困难时需要更多的关爱,在人生规划上,也需要正确的引导。

  回忆起2015年在重庆大足的那段支教时光,南师大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杨鸿飞最难忘的,是孩子们求知的眼神。

  杨鸿飞带的班级叫“阳光班”,但支教最初的体验,并不如他期盼中的那般“阳光”。他精心为班里49个孩子准备的第一节语文课,却迎来一片沉寂。“我们班上都是品学兼优但家中比较困难的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性格压抑等问题,很难与我的教学有所互动。”

  杨鸿飞渐渐发现,学生们会把最近遇到的问题和一些心里话写进周记里。“我会静下心来仔细看完,然后用评语的形式,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做,这样一来很快就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结合自己的古典文献专业,杨鸿飞和他的团队成立了“阅读国学经典,关注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项目,并在大足中学的阳光班推行。

  “飞哥讲论语讲得特别好。他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时,给我们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还让我们转换思维。这句话是古人提出来的,那时交通不发达,游一定考虑父母。在我们这个时代,交通发达,可以父母在而远游。但要做到孝,更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我当时十分惊叹,一句短短的话,竟可以有如此多的意蕴。从这一课程中,我也学到了要用思辨的方式考虑事情。”大足中学学生张艳羽回忆。2018年7月,张艳羽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成为杨鸿飞的学妹。

  2016年5月,杨鸿飞班里的女生李雪(化名)要辍学。详细询问后,杨鸿飞才知道因为没钱充饭卡,李雪已经饿了三天了。为了让李雪继续回到学校生活,杨鸿飞和支教老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为她筹措生活费和助学金。短短两周内,他们的小小善举竟然获得了三四百位爱心人士的支持,有人捐几十、有人捐几百、有人捐助上千元,杨鸿飞将每一笔善款进行登记、公示。以此为起点,他用这笔“助学金”资助了班里40位贫困同学,有8位爱心人士长期定向资助包括李雪在内的8位贫困学生,直至他们高中毕业。

  2016年7月,杨鸿飞支教结束,但他对“阳光班”的关心却没有结束。两年来,杨鸿飞仍与这群孩子们保持联系,为他们的“助学金”牵线搭桥,还在高考结束后为学生填报志愿的事情忙前忙后。他带过的2015届“阳光班”,49人中有41人考上大学,30余人高考分数超过重点线。谈及这份成绩,杨鸿飞笑着说道:“没有比这更暖心的消息了。”

  奉献担当,滋养无形成长

  支教地大多是贫困地区,对于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是半只脚踏入社会,不仅要克服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还要适应全新的风土人情。靠着一腔青春的激情,他们不仅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还主动担当,留下长久的奉献。

  对于南师大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赵威来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人生价值。

  支教期间,除了让普通学校的孩子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赵威和他的小伙伴们还干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让一群有听力或者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向世界展现了他们的声音和舞姿。

  “我们在和独山沁元特殊教育学校的108个孩子接触后,发现他们很喜欢唱跳,但又缺乏专业的设备和教学,于是就想帮他们做一个艺术团。”在母校的支持下,赵威和支教团联系了上海大音曦生公益基金会,为学校的32个孩子组建了梦想艺术团,在下一届支教团的接力下,孩子们学习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山花灯戏。“这些小朋友有艺术天赋、艺术梦想,但他们没有机会展示,我们搭起一个平台,希望能给他们曲折的生命投进一束光亮,让这群小天使焕发全新的光彩。”

  在独山支教期间,赵威还兼任共青团独山县委副书记,无论是给孩子们募集助学资金,还是慰问贫困村里的抗战老兵与空巢老人,他都干得津津有味。最令赵威触动的一段经历,要数他参与策划的“金婚照里的五十载光阴”。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用照片记录了独山县贫困山村老年夫妻们历经大半个世纪婚姻后的恩爱模样。

  “记得有一对相依为命的老人,原本有一个智力残障的女儿,十几年前走丢了。政府扶贫搬迁时他们也不走,怕女儿回来找不到家。拍照之前,老两口的手牵得很紧,可真要拍照了,却因害羞又把手松开。”提起这些经历,赵威仍然十分动容,“这些老人的平凡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以独特的视角于细微处展现基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历程。我们希望能将这几千张照片制作成纪录片,献给独山人民。”

  “这一年真的是很纯粹的一年。”赵威坦言,“就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陪伴另一颗心灵,一个梦想唤醒一群梦想。”短暂的支教之旅虽然结束了,但赵威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支教学子前赴后继地到大山里去,将爱心奉献给最需要的人,而他,也会将这份志愿者的事业一直进行下去。“志既在,当长存,此乃吾辈青年心之所向,虽千里,俱前赴后继,不敢松懈。”

  担当奉献,带来无形中的成长。

  王莹支教的张石小学四面环山,由于地势高,自来水通不上来,生活用水要去千米之外的邻村靠木板车拉来。遇上雨雪或是冰冻天气,更是面临无水可用的尴尬状态。

  经过认真的思考,王莹和当地老师以及支教团成员商议,决定从村里水房拉一根地下水管到学校,让孩子们及时用上干净的水。老师们不管是筹集资金、购买水管、挖地埋水管,还是和水泥、砌水池都亲力亲为,前后耗时一个多月终于完成了引水工程。

  “整个过程中,最犯难的是缺少劳动力,最令人感动的,还是一批不请自来的义务劳动力。”王莹回忆,前一天还艳阳高照,施工当天气温突然降到了零下,爷爷奶奶和留守的妈妈们闻讯后纷纷带着铁锨前来帮忙,花了两天时间挖好了埋放水管的沟槽。

  当水管里流出第一滴水的那一刹那,王莹既激动又欣慰,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支教时遇到很多困难,但正是这些挫折反而让我得到很大提升,这是完全不同于学校生活的锻炼提高。” 王莹回想支教那一年,每个人都从早忙到晚,过得格外充实,不仅个人在成长,还收获了满满感动。“下雪封山的日子里,因为没办法出山赶集,我们几个只有煮泡面果腹,这时候常常有孩子从家里拿来青菜和鸡蛋,往窗台上一放就跑,让人心里暖暖的。”

  心怀家国,大业“有我”

  在写给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的信中,执笔的冯甲铭写道:支教帮我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伟大理想,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娄勤俭在信件的批示中指出,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有利于年轻一代感知真实中国、全面了解国情,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有助于他们在进入社会的起步阶段,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正发生在志愿者的身上。按照原来的规划,冯甲铭打算研究生毕业后,找一份“高平台”又安稳的好工作,一年的支教即将结束,他更加理解包括扶贫攻坚在内的党的政策的伟大,感觉到基层工作更有价值,也更加意识到学好专业本领的重要性。

  南师大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南师大学工处蔡炳锋曾支教新疆昭苏。“在昭苏的300多个日夜,零下30多度的寒冷,离家万里的挂念,都不曾击倒我们。我们始终充满斗志,我们坚信,虽然志愿者是星星之火,但是终将形成燎原之势。作为高校工作者,我更要鼓励广大青年大学生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砥砺奋斗,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10年前,南师大绵竹支教点创建人之一、团中央西部计划2008年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刘立为在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四川绵竹从事了为期1年的志愿服务。经过3600多个日日夜夜,这片可爱的土地如今已经是他牵肠挂肚的“第二故乡”。

  在绵竹期间,刘立为和小伙伴们经常下乡走访。当了解到临时板房社区小学生业余生活不够丰富的情况时,他们积极组建了大学生爱心家教服务队,为剑南镇大东社区54名小学生提供周末义务家教服务。刘立为还与小伙伴们一道,走访调研了136户板房住户房屋加固修复情况,整理汇总了2000余字的工作报告,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在实际工作中,刘立为意识到,志愿服务是一项系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作为四川驻江苏团工委委员、绵竹驻南京团工委书记,2010年至2012年期间,他陆续牵头开展了苏川学子联谊、川籍在苏务工青年联欢、南师大师生回访绵竹等多项活动。活动中他了解到绵竹地区部分学校在师资力量、专业培训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在实地调研、各方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向学校申报创建南师大绵竹支教点。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该支教点于2013年8月顺利建成。截至目前,南师大共派出6批共46名优秀学生赴绵竹开展支教,青春接力,续写友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10年前“江苏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援建精神,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我们将按照娄书记批示精神,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更好地实现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

  据了解,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每年在全国部分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在共青团江苏省委组织下,江苏已累计选派20批1516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今年8月,来自全省各大高校的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即将从青年学生转变为青年教育工作者,扎根在最平凡的基层、边远的西疆。

  作为最新入选的志愿者,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于路港即将赴新疆石河子市支教。“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的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他说,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呼唤实干,志愿服务、支教基层是每一位支教队员的使命,也是支教团最坚定的誓言。“我们定当传承好五四精神,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用奋斗的青春奏响一曲曲奉献祖国、社会与人民的交响乐。”

  记者 林元沁 杨频萍 郁芬

标签:支教;孩子;选择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