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快乐!我们在劳动,太应景了。”5月1日上午,在句容市茅山镇一个葡萄园里,一位80后农场主告诉记者,葡萄到了疏花时节,小长假都顾不上休息。
句容当地有一批80后、90后年轻人投身农业,将人生梦想寄托于大地,在田间地头发挥聪明才智、抛洒辛劳汗水。他们有着怎样的奋斗故事?五四青年节前夕,记者走近句容几位新型农民。
跟赵亚夫学习,打造生态循环农场
果树下养鸡放羊,鸡吃虫、羊吃草,鸡和羊的粪便变成有机肥回归果园。在句容市厚俊家庭农场,农场创办者汪厚俊告诉记者,在著名农技专家赵亚夫指导下,“农场形成一个生态种养的循环系统”。
2011年汪厚俊大学毕业,考上省聘大学生村官,分配到家乡天王镇。他说,自己学的是电气工程,虽在农村长大,却是一张“农业白纸”,幸运的是遇到“画家”赵亚夫。在当地带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赵老,指点小汪栽种日本甜柿、薄皮山核桃,丰富当地有机种植品种,后又让汪厚俊在林下养殖畜禽。
汪厚俊如饥似渴地向赵亚夫学习,不打折扣地让技术落地。他拿出年轻人的聪明劲,主动创新。赵老教他用醋糟做果树的有机肥、制作动物养殖的发酵床,带他出去学习养殖技术后,他探索出“架上养羊、架下养猪”的立体养殖模式。成功之后,他将这种模式无偿分享给周边农民。2017年,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上,汪厚俊以“有机庄园里的生态循环经济”捧回二等奖。
2016年,汪厚俊当选戴庄村党委副书记。村里事务繁杂,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农技、开拓市场。家庭农场早已由父母操持,目前年产值近200万元,还带动周边60余户农民发展生态种养,起到示范作用。
大雪压不垮,种出“更甜”火龙果
2018年初,一场大雪压垮种植火龙果的大棚,丰收成泡影,茅山镇赐福火龙果家庭农场主负责人熊国云一下损失了200多万元。整整一个星期,他连饭都不想吃。
熊国云返乡创业前,在广东做医药销售。2012年,他结识同乡、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胡桂兵,对火龙果种植产生兴趣。2014年,他用老家句容的一亩地试种火龙果,一举成功。于是,他回老家办农场,拿出300多万元积蓄,又贷款100多万元,种下80亩火龙果苗。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给他提供优质品种、指导栽种。
虽然一场大雪带来重大损失,但他坚信种植火龙果收益高、前景好,他卖掉广东的房子,咬牙追加投资。这次建了高强度的双层大棚,“一亩花费8万元,能用20年。再也不怕下雪了。”
记者问:“怎样与热带产区运来的火龙果竞争?”“我的更甜!”他说,火龙果生长的最后一个星期,是糖分积聚最多的时候。考虑到运输等因素,很多火龙果长到六七分熟就采摘下来,吃起来甜度打折扣。他的火龙果长成后,附近地区的顾客,不到热带也能吃到完全长熟的火龙果,新鲜又甜美。
对照欧标,把家乡茶卖到俄罗斯
一次远行,让下蜀镇窑业茶场负责人吕晓安多了个想法——把茶叶做成出口产品。去年9月,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吕晓安作为江苏农业领域的代表,带着家乡茶叶参加论坛。俄罗斯副总理等人看到茶叶冲泡之后,一根根立在杯中,茶汤清澈怡人,连声赞叹,还说希望这种茶叶能卖到俄罗斯去。
吕晓安大专毕业后,2010年承包了一个80多亩的小茶园,2015年又承包一个茶场,茶园扩大到800亩。从门外汉到茶场管理者,吕晓安去国有茶场学习制茶工艺,还说服父亲引进茶叶新品种,投入50多万元购置茶叶加工机械,提高茶叶品质。
“把茶叶品质和产量都做上去!”从俄罗斯回来后,他向镇江市农科院专家请教,开始系统化的茶园管理;在用药上对照欧盟标准,采用物理防控措施;打算除了采摘用人工之外,其他环节尽量机械化。
最近,吕晓安办妥赴俄罗斯的签证。6月上旬,他将带上家乡茶参加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
“莓二代”,庆幸进入“幸福行业”
4月18日,日本农业专家田中一久来到白兔镇,为当地农民办了一场讲座。80后“莓二代”章启祥早早地到了讲座场地。
退伍后,章启祥找过不少工作,挣钱多的离家远,离家近的挣钱又少,总觉得不理想。父母种了几亩草莓,加上白兔草莓当时已有些名气,章启祥就跟着父母开始种草莓。
如今,他庆幸自己回家当农民,进入一个“幸福行业”。他对记者说:“一年下来忙到钱了,这就是幸福感。”
父母种的是老品种,他选用新品种后发现产量不理想。于是,他拜镇上的草莓种植大户、全国劳模纪荣喜为师,“产量一下高了很多”,还学会颇有难度的种苗培育。
上个月,白兔镇组织纪荣喜等3位“莓一代”、章启祥等3位“莓二代”,专门去日本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回国后,章启祥的理念更加坚定:“不追求产量,要追求品质,用生物肥,种有机草莓。”
他种的4亩草莓,一半被上门采摘的客人买走,另一半在两个微信群里卖光。如今他又试水卖草莓盆栽。南京一家商场搞活动,他送去200盆草莓盆栽,一抢而空。去年,小小草莓给他带来超过20万元的收入。
“联社的葡萄品质好,根本不愁卖”
汲静是辽宁盘锦人,原本在油田工作。2012年,她和丈夫毛伟孝离开盘锦,举家迁回丈夫的故乡——句容市茅山镇。他们流转200多亩土地,投资400多万元成立恒泰家庭农场。
回顾创业之初,汲静充满感激:“用水、用电都是村干部协调解决的。有一次镇党委书记徐飞来调研,问有什么困难?我说,通往葡萄园的路只有一条,还不好走。没多久,镇上就把路修好了。”
种葡萄起步不顺,幸好当地种葡萄成气候,汲静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培训、参观,跟身边大户学技术,到农林学院学理论,葡萄种植渐渐有了起色。
2015年8月,茅山镇成立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以品种育苗、生产资料、技术培训、品质标准、品牌销售的“五统一”,提高葡萄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汲静的家庭农场也加入合作联社,“我们联社的葡萄品质好,根本不愁卖”。
镇上连续4年选送“葡二代”去日本研修葡萄生产技术。去年,汲静去日本学习,记笔记、拍照片、录视频,恨不得把先进技术全学回来。
合作联社让汲静等懂技术的大户担任“指导员”,给小户们提供帮助。汲静与10个农户小结对,经常给他们上门指导。从对农业一窍不通,到成为一个输出技术的农场主,汲静获得句容市园艺产业转型升级先进个人,镇江市、句容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