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丁郁华:憋着一口气,我起草了三项国标
2019-04-14 06:34: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No,No,你们没国标,就必须按照我国的标准来!”

  10多年前,正是在这间办公室,外国船舶专家甩下的这句话,至今仍在丁郁华耳边回荡。

  4月4日,东台市经济开发区,江苏华阳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丁郁华坐在记者对面,回忆起当年那一幕,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多年潜心钻研,生产的船舶配件却因“无国标”一直被“卡着脖”,难出国门。

  “没标准,那我就来起草标准!”61岁的丁郁华站起身,拳头把桌子擂得咚咚响,“三个国标,我是憋着这口气起草的。”

  一股钻劲,让他19岁就成了劳模

  “1977年,盐城召开劳模表彰会,门口保安拦下我,因为我太小。”同去的东台市领导解释,他是劳模,我们是陪他来的。19岁那年,丁郁华成为盐城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劳模。

  一个初中文化的“毛孩子”,咋就成了劳模?

  “当年,为留足挑河工的劳力,土政策规定,一家只让一人读高中,家里把这个名额给了哥哥。”丁郁华初中毕业一年后,赶上东台时堰公社开办“机电班”,由上海下放的两位教授执教,这个“三不像”的班,开启了丁郁华的奋斗人生。

  “学机电,特有劲!”丁郁华如饥似渴地学,很快就能开拖拉机、装配电盘,加之当过木匠、瓦匠、铜匠、铁匠,18岁时,他作为优等生,被推荐到乡办玻璃厂。

  厂长伍渭源很喜欢这个“爱钻书堆”的孩子,经常来帮他整理书籍资料。有了知识的武装,丁郁华的新点子也特别多。

  将废旧柴油机改成空压机,让加工玻璃仪器的工人解放了脚;将电动机改为发电机,使农村办事有了应急电;将三相电机改为单相运行,让日益兴起的个体工业“轮子”转起来……

  排灌站水泵控制器坏了,找小丁;砖瓦厂电机烧了,找小丁;黄板纸厂要上45千瓦的打浆机,买不起也买不到,找小丁;镇里要上拉管厂,急需一台退火变压器,找小丁……时堰镇工业办开会,28个厂长争着抢人。镇里索性把丁郁华调到工业办当生产技术科科长,服务全镇36家企业。

  一腔热血,他起草“三项国标”补空白

  办公桌上,厚厚的《电工手册》久经翻阅,有的页面折痕已难抚平。“它陪了我40年。”别人眼中,丁郁华脑瓜灵,懂融会贯通,但这“灵”的背后,是他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

  1992年,丁郁华下海,生产铝合金制品,在东台率先做起太阳能热水器。“当时没图纸,一家企业同意让我看一眼生产车间。”回来当晚,丁郁华就画出图纸,“我就往热水器旁一站,那宽度正好是我的一步半,高度齐我腰,那排管子,间隔是3个手指……嘿嘿!”“浑身上下都是尺”的丁郁华在业界“精”出了名。

  太阳能热水器的畅销,为丁郁华研究船舶积累下第一桶金。2008年,华阳重工研发生产的船舶轴系、舵系产品拿到多项专利,但因为没有国家标准,得不到国际认同,产品一直“原地打转”。

  “要么你拿标准来,要么采用我们的标准,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话。”丁郁华坦言,“被逼到这份上,无路可退。没有标准,那我就来起草。中国要发展海洋事业、做大船舶产业,也急需完善标准体系。”

  申请很快得到国标委的支持。两年多时间里,丁郁华收集数据7000多组;为得到一个准确的收缩率,他修改模具配方90多次;为寻求更精确的数据,光模具就制作了427套……

  2010年,评审会在上海举行,由华阳重工作为第一起草人制定的《船用隔舱传动装置》等3个标准摆上桌,参加评审的还包括来自英、法、美、俄等8个国家的专家。评审现场,面对国外专家的犀利挑刺,丁郁华拿出专利回击,并通过数据和实例证明,这些标准在许多方面是超前的,有的甚至超过国外标准,如考虑长江和黄河而配备防沙装置等。一位欧洲专家感慨地说:“我还从未输给亚洲人,我们也没长江啊。中国人,厉害!”

  3项标准一次性获得通过,填补国内空白,也为中国船舶行业争得对外交流的话语权。

  一往情深,他把智慧奉献深蓝大海

  华阳生产车间,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这个车间,是丁郁华潜心研究,为国防关键部件提供解决方案而搭建的实验台。

  “某国舰队的一艘导弹运输船装导弹,上一发导弹船身就倾一次,卸下来再倾,极不安全,安装减摇陀螺后,船稳多了。”接过丁郁华研制的“船用减摇陀螺”缩小版,记者发现它与普通陀螺不同,呈餐盘大小,圆形,挺沉。手握固定架,转动圆盘,并用力左右摇晃,稍一动就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拽着归中,如掰手腕。

  船只减摇是欧美国家都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2013年5月,作为我国船舶专家,丁郁华受命登上钓鱼岛巡航海警船,现场感受剧烈的摇晃。

  100多份图纸,数千次测试,光转盘样本就有10吨多。“当时,需要一种特殊轴承,德国最顶尖的SKF公司拒绝了我,理由是做不了。琢磨半年,我终于找到新方案,把陀螺空间进动变为平面进动,突破瓶颈。”不钻牛角尖,换思维,丁郁华总能把难题变简单。

  一难攻克,一难又来。“船上发电机电力有限,达不到陀螺启动值,减摇器上不了船。”丁郁华摸索出机械和电气双软启动法。他花6万元租来渔船,前往东沙岛“找大风浪”做试验。因“怕翻船”而从未去过东沙岛的船老大不答应,丁郁华讲原理,磨到他点头。整整四天,这艘船在风浪中平稳航行。目前,减摇陀螺被中国海监船、科考船等优先选用,现已装配8艘船。

  如今,华阳重工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实施单位,为国防搭建了8个实验台。一心以发展壮大中国船舶业为己任的丁郁华成功研发高新技术产品9项,申报专利169项,获批9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他起草和参与起草船舶行业标准7项,被国内相关船舶研究所聘为主要舰艇的特邀评审专家,担任中国轮机辅机分会副主任委员,兼4所高校研究生指导老师。2017年,丁郁华获评江苏制造工匠,被省科协聘为首席科技传播专家。

标签:
责编:费念渠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