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讨论《江苏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提出“要历史全面辩证地看待化工产业,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施策,系统推进我省化工产业整治提升工作”。
不久前,省委主要领导在连云港检查调研时强调,一方面要以壮士断腕的意志彻底淘汰整治安全系数低、环境污染重的小化工,另一方面也不能走向“谈化色变”的极端。这种观点充满辩证思维,对做好我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发生后,有关各方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省、市从应急、治标、治本等多个层面出台措施,综合施策,出台“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就是这套“组合拳”的其中之一。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种种声音。有的人“谈化色变”,觉得化工产业既然这么危险,何不彻底说“不”,一关了之,一劳永逸。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个别事故仅仅是个别企业的个别事件,没有必要“反应过激”、过度作为,等等。
这些声音提醒我们,看待化工产业,必须理性科学,必须历史全面辩证,不宜“谈化色变”。化工产业是我省支柱产业,也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产业。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大到成品油、焦炭、集成电路、铝材等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工产业的支撑。如果简单地摒弃化工产业,产业发展的自主性、国家发展的竞争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都将受到极大削弱。
有些人“谈化色变”,是因为化工产业潜在的环保风险、安全风险颇大。然而,潜在风险不等于事实风险,不管是发展化工产业还是其他产业,预防风险的办法不是一关了之,而是更好、更细、更密地落实防范措施。因为有风险就简单说“不”,这与“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一般无二,也是不负责任和缺乏担当的表现。实践证明,化工产业安全与否,在于生产设备、安全措施、人员培训、制度保障、监管举措等是否绝对可靠、严格落实。
一些地方的化工产业发生事故、险情,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种种原因。比如,有的地方不具备承接化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既缺乏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技能培训的化工产业工人,又缺乏化工危废品的处理设备和能力,可为了短期利益仍硬着头皮兴建化工产业园区,对此显然应该果断关闭、彻底整治。再如,有些地方的化工生产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安全系数低、环境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潜在风险大,如果任其粗放发展而不加以整治提升、沉湎于“低端锁定”,就可能带来极大隐患,甚至让那些优质、高端的化工产业受到牵连。又如,有的地方化工产业过去基础很好,可因为厂房设备老化、相关产业的工艺有了新发展、环保有了新要求等,一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只要加以改造提升,就能达到标准,对这样的企业,就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一锅端”。
在8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我省提出,“要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高度认识整治提升江苏化工产业的重要性”“要实事求是、分类施策,通过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的治理措施,加速淘汰安全系数低、污染严重的化工园区和企业,加快提升江苏化工产业发展层次”“要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市场化手段依法依规稳妥推进整治提升”。这表明,对江苏来说,整治提升化工产业,绝不是不要化工产业、不再发展化工产业,而是要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性地发展化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