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听亲历者讲述:赤胆忠心,书写人民的胜利
2019-01-09 07:1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岩 张涛 岳旭  
1
听新闻

  60万大军,543万民工,人民从未忘记!

  70年前,他们在淮海大地浴血奋战、英勇支前,见证了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他们,一片赤胆忠心,用生命书写人民的胜利,将名字刻入共和国的丰碑。

  在即将迎来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近日走访多位这场战役的亲历者和其家人,以及有关工作人员,重温波澜壮阔的历史,汲取催人奋进的力量。

  一条皮带救了命

  8日一早,年已九旬的申维清戴上军功章,等候着记者的来访。他戎马一生,参加过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抗美援朝等大战,曾任原步兵34师政委。淮海战役时,申维清是中野6纵36旅100团某炮兵连的战士。

  淮海战场上的一幕幕,在申维清脑海里留下深深烙印。“在双堆集修战壕时,一块弹片击中我的肚子,我扒开衣服,血淋淋一片,好在弹片打到皮带上,只有一半进入身体。”申维清忍住疼痛,撑开肚皮,硬是把弹片拔了出来。简单包扎后,他继续战斗。

  战斗,十分惨烈。血战大王庄时,我军三道防线被敌军突破两道,生死关头,申维清所在的团奉命增援,他们连的8挺重机枪打坏了7挺,冲锋持续到天黑,终于取得胜利。

  而在隐蔽战场,我军也和敌人展开了无声较量。99岁的“老革命”钱树岩,讲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1945年,在国民党中统局监狱内,经受了非人折磨的钱树岩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营救出狱后,钱树岩考入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军务处任文书一职。自此,他开启深入虎穴、伺机而动的潜伏生涯。

  一次,军务处处长让钱树岩抄写一份急件——《长江以北西至潼关实力部署》。这份绝对机密件让钱树岩欣喜万分,当天夜里,他偷偷进入处长办公室,将其带回重抄了一遍。第二天,他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底稿放回。在之后的中原战场,正是靠着这份情报,国民党的军事部署被我军掌握,中央军委为此给他发来嘉奖电。

  这份嘉奖电文,以密信的方式写在10元面值的关金券上。如今,它存放于淮海战役纪念馆内,静静讲述着共产党人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英雄故事。

  心中的那抹红永不褪色

  听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工作人员邀请自己参加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的消息,91岁的魏玉华有些激动。一天晚上9点多钟,她捧着一枚纪念章,敲开儿子徐克非的房门问道:“这次活动,会再发纪念章吗?”

  徐克非说起几天前的这事,很感慨,“妈妈很愿意去参加活动,她很珍惜这份荣誉。”当年,魏玉华是沭阳县王刘村村长,淮海战役时,她组织群众为解放军运军粮、做棉鞋、站岗放哨,出了不少力。有一次,她特意留一把豆子给解放军泡豆芽,结果被国民党部队发现,她和一位大娘上去就抢,硬生生是“虎口夺食”。

  “我在淮塔管理局工作了一辈子,更要把淮海战役的精神发扬传承。”徐克非一直记得母亲的叮嘱:“坚定不移听党的话,为国家多作贡献。”

  淮塔之下,初心永恒。一位位淮海战役亲历者和家人,用行动践行着誓言,让心中的那抹红永不褪色。

  钱树岩的儿子钱国光告诉记者,父亲平时爱练书法,写得最多的是“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的内容。改革开放40周年,老人提笔写下:开放四十年,伟大的变革。“青年一代,一定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申维清的老伴郝金娥,讲起这样一件往事。她曾让警卫员给自家挖地种花,结果被申老狠狠批评。郝金娥也以此教育孩子,“不要搞特殊,不要麻烦别人。”申维清说:“共产党人为何能够获胜,在于始终为人民的利益而战,特别是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他们的故事永被传颂

  上个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印发了一本书——《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第一辑)》。书里,70位亲历者深情讲述,无不让人动容。曾在淮海战役中任中野6纵16旅46团1营政治教导员的左三星,这样说道:“我当时喊了一句口号:‘同志们,立功的时间到了,战场出英雄’,战士们看看我,不顾一切往上冲。自豪的是,我们营的战士没有下去一个人,负伤的同志都继续战斗。”

  “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亲历者来说,是甘洒热血写春秋;对后人而言,是铭记历史、滋养心灵的鲜活教材。”该管理局局长蒋越锋说,2014年起,他们启动“淮海战役亲历者抢救性采访工程”。5年多来,工作人员奔赴全国20余个省市,行程5万多公里,共采访670余位淮海战役亲历者,平均年龄达90岁,形成230万字口述资料。

  多年参加“口述史”工作的贾萍,一直在和时间赛跑,“老人们等不起,我们怕来不及。”贾萍记得,在采访支前民工王运增时,年迈的老人已无法流畅对话,老人干脆哼唱起革命歌曲,表达难抑的情感。

  人们没有忘记,还有长眠在淮海战场上的英烈们。两年前,淮塔人曾印制烈士专辑图书,作为徐州市党性教育读本,让他们的故事广为传颂。在这里,就用书中收录的一封封家书,表达对英烈们最崇高的敬意。

  “望母弟安心生产吧,以后更大的胜利告诉你们听,我的身体强壮,一切都好,望母勿念。”——赵法英,1948年3月13日;

  “我对父亲大人眼下不能奉供,儿在外尽忠就是尽孝,什么时候中国胜利了,我就能回家探望老人,否则不回家。”——张锡珠,1948年10月9日。

  ……

  记者 王岩 张涛 岳旭

标签:皮带;淮海战役;亲历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