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中孤岛,蝶变“诗意栖息地”
2018-12-21 07:0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鹿 琳  
1
听新闻

  12月10日下午,小雨淅淅沥沥,增添了几分寒意,然而在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街道洲岛家园绿洲苑9栋2单元1705室内,却是一片暖意洋洋。土生土长的江心洲人班业斌和老伴儿正靠在家中沙发上看电视。

  洲岛家园是江心洲一期保障房,也是省内首个全屋精装修保障房。班业斌一大家子四户人家2011年拆迁后,2014年拿到6套房,每套都有八十多平方米。班业斌热情地带着记者在家中转了一圈,“户型全明方正、南北通透。油烟机灶具是海尔的,厨房台面入住时已全部装好,客厅卧室都铺了强化复合地板,浴室设施也都是品牌的”。

  透过班业斌家客厅窗户从17楼向外望去,小区草坪、乔木、灌木错落有致,楼下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区、垃圾分类桶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标准一点都不比一街之隔的商品房差。小区外围,菜场、综合服务楼、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环绕四周,486路公交车直通小区门口。

  江心洲,四面环水、一面朝天,曾是长江中的一座孤岛。“改革开放前,‘江心洲,江心洲,十年就有九不收’是岛上流传最广的民谣。‘一对好夫妻、两个小把戏(孩子)、三分自留地、四只老母鸡’,则是江心洲人最大的愿望。”今年92岁、曾在江心洲担任17年乡党委书记的韩荣贵老人回忆道。

  改革开放40年,江心洲的变化堪称天翻地覆。

  “以前哪敢想?还能住上全屋精装房!”班业斌告诉记者,他家在江心洲的第一代住房是土墙草顶,一句话形容就是“芦柴壁子芦柴墙,芦柴把子当中梁”;1981年,家里建起3间砖墙瓦顶房,地面是水泥的,墙面是生石灰的,几乎没有装修;2001年,3个儿子陆续成家,原来的房子已不够住,班家在永定村率先盖起了3层小楼;如今,班家和全岛1.5万原住民拆迁后全部就地安置,住上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的现代化楼房。

  住房变了,交通也变了。曾经,岛内到处都是烂泥路。“下雨滑如油,天晴像骨头,小孩像老头,病人骑老牛。” 韩荣贵老人张口就是一串顺口溜。“江心洲的泥巴路有多难走?下雨天,路面像抹了油一样滑;天晴后,太阳晒过的泥巴路上全是脚印,踩上去比骨头还硬;小孩子走泥路容易摔倒,纷纷像老头一样拄起拐棍;只有老黄牛能在泥巴路中平稳前进,用来运送往返医院的病人。现在在江心洲医院门口的梧桐树,当年栽了就是为了拴牛。”

  2010年夹江大桥通车前,“岛民”唯一的出岛方式只有轮渡。“要出岛,光等船就得半小时。” 当年在河西大街上班、每天往返主城和岛上的邹飞说。

  江心洲的第一条石子路是韩荣贵带头修的。“江心洲,穷在水上,害在路上,要想富、先修路。”韩荣贵回忆说,1978年前后,乡里从江浦石桥购买石块,通过轮渡运到岛上,堆在洲尾,“岛民”人工碎石,靠着乡里唯一一辆拖拉机压石成路,成为今天江心洲上穿洲公路的雏形。江心洲近年来开发建设,穿洲公路铺上了沥青,变身柏油马路。

  从穿洲公路开始,岛内一条条乡间小道连线成网,拓宽成路。“2010年夹江大桥建成,结束了江心洲人轮渡出行的历史;2014年地铁10号线通车,出行更加便利;去年长江五桥主桥开工;未来,江岛之上,3条地铁、3条跨江桥隧将贯通长江两岸。”韩荣贵描绘着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

  城市开发带来更直接的影响,是江心洲人的“口袋”鼓起来了。今年75岁的朱光银,土地征收后,他和老伴儿每个月都有1000多元补助,再加上房屋出租和自己的退休工资,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儿,“今年10月,我带老伴儿去欧洲‘跑’了一圈,生活富裕了,咱们也得去看看世界!”

  安置房是江心洲人的基本保障,但街道没有让农民守着房租过日子。2014年以来,街道每年为失地农民办五六期职业培训班,专业涉及水电维修、西式面点、健康理疗等,上课车接车送,午餐免费供应。数据显示,去年,江心洲的人均收入已达5.6万元,比南京市人均收入还高1.2万元。江心洲,已从闭塞小岛蝶变成诗意的栖居之地。

  记者 鹿 琳

标签:江心洲;老伴儿;南京市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