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出平湖,碧波漾群峰。在有着”吴头楚尾第一山”之称的溧阳伍员山之巅,一片超过1400万方的水库,成为群山中耀眼的“天池”;脚下300米的山体内部,一座巨大而明亮的发电厂房里,6台单机容量为25万千瓦(总装机15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发电机组,将满载能量的水流通过上水库和下水库进行动能和势能转换,调节着电网的平衡。这里,就是江苏最大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也是全国已投产装机规模最大的国产化抽蓄电站。
今年10月,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省国信集团)旗下江苏国信溧阳抽水蓄能电站,迎来全面投产发电一周年。国信溧阳蓄能电站党委书记、董事长施曙光介绍说,电站安全运行一年来,节约系统煤耗近20万吨,降低火电平均调峰率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40万吨。“它就好像一只劲头十足的绿色‘蓄电池’,成为电网重要的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及黑启动电源。”
绿色“蓄电池”,破解“三弃”难题
何谓抽水蓄能电站?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晚上电网富余的电量,将水抽到位置比较高的上水库储存起来,到白天用电高峰时,再把水放到位置比较低的下水库进行发电。这样做,一方面避免晚上富余电量的浪费,另一方面,又能解决白天用电高峰时供应不足的难题。目前,中国新能源装机居世界第一,但其发电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在电网调峰资源不足时,弃水、弃风、弃光现象难以杜绝。“蓄能电站具有启动灵活、调节速度快等优点,是当今解决清洁能源消纳的最优方案。”施曙光表示,蓄能电站如同一个个巨大的蓄电池,成为对核电、水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的重要支撑。
攻坚克难,获科学技术进步奖23项
国信溧阳蓄能电站的价值日益显现,但其建设历程却是一路艰辛。电站从2002年开始勘探,2008年开工,历经9年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89亿元,终于在去年10月建成投产,可谓“九年磨一剑”。
建设难度超乎预期,主要是地下工程规模大,而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围岩质量差,多为镶嵌碎裂结构;地下水丰富;主坝石料来源复杂,填筑量大;上水库库底防渗没有类似工程经验参考等。
为了“树立一座丰碑”的豪言壮语,溧电人与全体建设者,共同攻克Ⅳ、Ⅴ类围岩恶劣条件下大跨度洞室群安全开挖、多岩性超高面板堆石坝变形稳定和渗透稳定、井塔式进出水口及整流锥设计与施工、全库盆高水头土工膜防渗等世界级难题;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工程质量优良,单元工程优良率超过95%;取得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获科学技术进步奖23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71项、工法27项、出版专著专刊3本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我国抽水蓄能主机设备长期依赖进口,而溧阳电站主机设备的成功国产化,则为我国抽水蓄能装备制造业整体赶超世界先进打下坚实基础。“溧阳电站工程地质条件如此复杂,集诸多技术难题于一身,非常罕见,能顺利建成,实属不易。”全程参与工程咨询的中国工程院马洪琪院士,拿出一枚硬币放在发电机组的面罩上,硬币保持着直立不倒,让他对溧阳电站高质量建成连声称赞。
坚持安全生产,打造“最美生态电站”
今年以来,企业党委积极探索党建新方法、打造特色党建品牌,紧紧围绕“创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生产经营指标行业领先”“创省级文明单位”等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开展“一支部一特色,一党员一精品”活动,将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在国内首次完成一洞三机甩100%负荷试验;历时8个月顺利通过省发改委和水规总院组织的枢纽专项验收;结合电站地处国家5A级风景区的特色,努力打造“最美生态电站”。截至10月底,电站累计发电量26亿千瓦时,抽水电量32亿千瓦时,综合转换效率超80%,发电和抽水启动可靠度、机组振动摆度等生产指标均保持在行业前列。
作为典型受端电网,江苏调峰容量严重短缺,预计到2025年,蓄能电站缺口达560万千瓦。省国信集团作为江苏省最大的地方能源投资主体,积极履行国企社会责任,经过前期多方沟通协调,在溧阳市政府的全力配合帮助下,继建设沙河蓄能电站之后,又成功控股开发建成溧阳电站,这一由地方非电网企业主导开发建设的模式,对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缓解蓄能装机规模不足有着重要引领作用。省国信集团相关人士透露,装机120万千瓦的国信连云港抽水蓄能电站正在筹划启动中,未来还将继续积极探索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和路径,充分展现省国信集团在全省能源领域的引领力、带动力、影响力。颖菲 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