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致敬改革者】“小网格”里干出“大乾坤” 仙林街道,笃行“惟改革创新者胜”
2018-11-05 07: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世停 仇惠栋 王宁  
1
听新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下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网格化管理”,而这张“网”的首创者就是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

  连续62个月蝉联城市管理考核第一名, 8年来扛回16个“国家级”先进奖牌。这些“纪录”的保持者,就是仙林街道。

  2016年12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到江苏调研基层党建工作,对仙林街道建立网格化体系、有效解决群众“有话和谁说、有事找谁办”问题给予充分肯定。今年4月,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来仙林街道调研,盛赞 “仙林模式”为城市版“枫桥经验”。

  “社会治理体系从破到立,社会秩序由乱到治,以‘小网格’构建基层党建‘大格局’,进而探索形成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六化融合’社会治理创新的‘仙林模式’,我们靠的就是不断改革、不懈创新。”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孙金娣笃信那句话——“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一面党旗,映红菁菁“大学城”

  党群服务中心前、商业街区、社区、大学门口……人们走进仙林街道会看到,党徽高挂在显眼位置,党旗在街道、楼宇前迎风飘扬。“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句话在仙林街道尽人皆知。

  仙林大学城驻有南京大学等12所部属、省属高校,以前很多单位都不知道街道党工委的存在,影响力和号召力自然就更谈不上。“出了事你得担责,想管又管不到。”仙林街道办事处主任欧立祥说,街道从成立第一天起,就面对这个大难题。

  怎么办?“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010年以来,仙林街道创新性地把辖区划分为10个一级网格、156个二级网格、1786个三级网格。大到万余人的高校和小区,小到个体经营店,一“网”揽尽。以网格化城市基层党建为引领,与驻街单位逐一签订共建协议或攻坚责任书,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条块分治变成网格集成,政府“独奏”变为社会“合唱”,将工作中的“千条线”收拢进网格这个“针眼”里。

  “街道跟我们不是空谈党建,而是服务为先。”南京大学副校长薛海林说,2012年南大仙林校区划入仙林街道之后,街道随即划分网格、主动服务,现在该校很多学生社团也都参与到街道志愿服务中去。校方曾为和园小区里一处违建头疼不已,街道工作人员主动一趟趟上门做工作,前后花了3年时间,最终当事人主动拆除违建。

  街道肯做事、敢担当,得到驻街单位的热切回应。新成立社区找不到地方办公,南京大学主动拿出1000多平方米与之共用;失地农民就业难,高校一空出服务岗位就主动通知“来上班”……年初扫雪除冰任务重,街道一个求助电话打过去,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立即组织3000多名学员赶到现场增援,辖区各方力量参战,几十条马路“一夜雪无”。

  网格化党建模式把各单位“统”了起来。如今,仙林街道与驻街单位形成区域党建联动、城市管理联抓、公共安全联防、流动人口联管、科教人才联享等“网格十联”工作机制。“在仙林,党的声音一传到底、一呼百应。”孙金娣说。

  一张网格,闪亮件件“黄马甲”

  活跃在仙林街道大大小小网格中的万余名居民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黄马甲”。

  每天早上8点,66岁的王长春穿上印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字样的黄马甲出门,沿着家门口小路巡查整个小区。他住的亚东城西区有3000多居民,7名骨干志愿者组成“万家欢”巡逻队,早晚两次巡查。哪里堆了垃圾、谁家闹了别扭、电梯安全、绿化设施、治安防控……事无巨细全部记下来,他手中的记录簿,一个月用掉厚厚一本。

  和园小区“万家欢”服务队队长邹小美原籍江西南昌,2013年随子女住到仙林,人生地不熟,每天只好一个人闷在家里。加入志愿队后,她很快就“忙上瘾”,干脆花钱请保姆带孙子,自己开了“小美工作室”,做起专职志愿者。“一开始到我工作室来的,都是调解家长里短、纠纷矛盾,现在来拉家常、报喜讯的特别多。我过得特别充实,感觉自己很有价值。”邹小美爽朗地说。

  “网格员不仅敲开居民家的防盗门,也叩开老百姓的心门。”欧立祥说,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结万家亲的“四万走访”得到认可,老百姓态度从一开始反感“怎么又来了”到后来念叨“怎么好久没来了”,现在有事随时便发个微信。

  “黄马甲”的“能量”有多大?和园社区党支部书记潘家燕感受最深。小区里住的大多是专家教授,平日与外界打交道不多。前几年,街道要摸底社区党员人数,“黄马甲”们一夜之间就摸清该小区767名党员相关情况,姓名电话全部登记到位。现在南大引进人才会带到和园小区参观,最近一位老教授还主动放弃美国绿卡,决定就在仙林“落叶归根”。

  在为居民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一件件“黄马甲”熠熠生辉。74岁的听泉山庄文化志愿者张贯雄,迎来艺术创作的“第二春”。“魅力仙林是我家,网格连着你我他……”当年一曲《网格管理赞》让他成了小区名人;如今他越来越有创作激情,《一网情深》《平平安安享幸福》《春满仙林情满怀》……歌词都是大白话,但唱出了仙林人的精气神。

  “我要写一篇《光阴的故事》,把这些变化写下来给孩子看。”仙林街道驻街高校服务办公室主任于福秀说。作为土生土长的仙林人,她感到仙林最大的变化不只是从农村变成城市,而且人的观念转变了,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好、简单,其乐融融一家亲。

  一只头雁,创新啃下“硬骨头”

  “网格化”让仙林街道在全国出了名,近几年,前来参观学习的有2000多批次、10万多人,大家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刚开始搞网格化,没有现成的模板,一级、二级、三级网格到底怎么划,谁都不知道。每一个词、每一个标语,甚至网格员所用本子的封面如何设计,都是孙金娣和同事们一起琢磨出来的,曾经有连续半年时间,她吃住在街道。孙金娣的工作信念是:“思想不通,什么都不中;思想一通,办法就在其中。”

  创新,就是这么被“逼出来”的。2010年9月,孙金娣刚到街道上任就遭遇一起上访事件。虽然事由是业主与物管、开发商之间存在矛盾,她却就此陷入深思:涉事小区就在街道办事处对面,这么大的事,为什么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事先一无所知?这种情况若任其发展下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何在?

  更大的压力来自现实。仙林街道有32.67平方公里、23万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县区。面对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城市建管、居民物业、高校管理等各类矛盾,主动改变势在必行。敢创新、敢啃“硬骨头”,也就此成了孙金娣的一个“标签”。

  有了创新基因,仙林这张“网”得以不断进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一般到社区,孙金娣则想出“新招”:设立25个“常青树”党支部,建在小区、商业街、农贸市场甚至施工工地上。“最美家庭”“最美楼栋”“最美网格员”“最美农贸市场”……仙林还成立“一家亲”协会,南京大学、泰康医院等46个大单位自愿出资526万元建立奖励基金,每年评选仙林“十大最美”,8年来累计奖励表彰6059人。

  有了啃“硬骨头”的拼劲,这张“网”发挥的威力也越来越大。仙林新村原有1000多个地下室,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大,但因利益关系复杂,近20年没人敢管。去年,孙金娣带头立下“军令状”,带着街道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组成40个工作小组,一户一户做工作,每天碰头分析情况,每整治成功一户就贴上小红旗。历时6个多月,终于摘除这个“老病灶”。

  有了“力的传导,爱的辐射”,志愿者们个个忙得热火朝天。仙林街道政协工委主任徐骏说:“孙书记总是说‘跟我来’,她就是我们工作中的‘头雁’!”

  一句承诺,守好巍巍“开山岛”

  推行网格化之初,仙林街道对老百姓许下承诺,打造“仙林人引以为豪,全市人民最向往、最安全、最适合人居的新市区”。这一诺重千金,倒逼改革创新无止境。

  整个仙林只有一个拆迁安置小区——仙林新村。为补上这块“短板”,8年来街道从解决具体困难入手,帮助就业、小区出新、环境整治……通过做大量好事、实事拉近与居民的距离。去年开展地下室整治之后,街道于今年初又召开党员群众千人大会,开展“本月我站岗”活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发动大家争当志愿者。目前,仙林新村几乎每家都是“志愿户”,正争创“全国最美拆迁户小区”。

  最近,仙林街道又启动建设党群学校。“以前只有针对党员开展培训的党校,建党群学校就是让党员群众一起受教育。大学教授、街道社区干部、优秀党员群众骨干都来讲课交流,打造一个坚强党性、凝聚人心、服务百姓的新阵地。”孙金娣说。

  长期关注“仙林模式”的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说,从2010年创新“网格化”到2013年“三化融合”,再到2015年“六化融合”,最终形成现在的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六化融合”社会治理模式,仙林街道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难题。改革创新的“仙林实践”,成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句话的鲜活注脚。

  仙林街道办事处门头上,挂着一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牌匾。孙金娣说,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听总书记话、永远跟党走,仙林街道是必须守好的“开山岛”。

  记者 王世停 仇惠栋 王宁

  马上就评

  改革为人民 改革靠人民

  为谁改革、怎么改革、改革什么,这些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最是考验改革者。我们梳理仙林街道改革创新之路,可以得到一个答案: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

  几十年来,由农村变城市,从熟人社区到陌生人社会,矛盾纠纷多发、群众诉求多元、社会管理落后……面对这些问题,仙林街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这,正是改革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仙林模式”之精髓,是通过网格化的创新制度设计,党员干部带头,引导群众参与,进而激活全社会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更好地理解改革哲学,汇聚智慧推进改革。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