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总编辑与市委书记面对面】宿迁:后发快进书写高质量发展“头版头条”
2018-10-08 06:5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以“六增六强”扎实举措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中国江苏网讯 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以系统化思维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仗,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宿迁这个全省最年轻的设区市重任在肩。

  9月11日,在接受新华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宿迁市委书记张爱军表示,宿迁以思想解放为动力,提振精神、奋发作为,优选路径、致力发展,后发快进、拼搏赶超,以“六增六强”的扎实举措,推进“六个高质量发展”,在建设“强富美高”新宿迁的实践中迈出坚实步伐。

  直面“八大问题”

  推动干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

  【面对面】 问:在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肯定宿迁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列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八大问题”。宿迁如何进一步推进思想大解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障?

  答:宿迁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加快发展。我们梳理出“八大问题”,即:发展不充分。经济总量不大,在全省13个设区市中排名末位,是全省唯一没有千亿级产业的设区市;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还有3个集中连片的贫困重点片区;“三农”发展滞后。农村广而不美,农业大而不强,农民多而不富;发展动力不足。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52.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1个百分点;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强。城乡居民收入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六成和八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城市辐射力带动力不强。城镇化水平偏低,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27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生态与经济人为对立。有些地方和领导干部仍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环保设施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管网覆盖严重不足;一些干部精神懈怠、不敢担当。动力不足不想为、能力不足不能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解放思想,要破立并举,杜绝新瓶装旧酒,必须围绕新要求,确定新站位;要胆识俱备,不仅要敢闯敢干,更要脚踏实地、与时俱进;要彰显特色,但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尊重规律;要扬弃兼顾,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不能只看到变、看不到不变,只看到必须变、看不到不能变,变与不变都要坚决果断。

  【思路对策】 发展没有停滞状态,除了前进就是落后。宿迁喊出四句话:优选路径、致力发展、后发快进、拼搏赶超。只有持续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做到“后发快进”。

  【宿迁行动】 今年以来,宿迁紧紧围绕“八大问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持续推动干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宿迁市党政代表团赴浙江、陕西以及省内苏州、扬州,学习各地践行“两山”理论、推进高质量发展、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等方面经验做法;市四套班子成员带头开展调研,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察实情、解难事,并召开市委工作务虚会,研讨发展思路、明晰目标举措。

  推进“六增六强”

  精准发力“六个高质量发展”

  【面对面】 问: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宿迁市委全会提出推动“六增六强”,实现“六个高质量发展”。以“六增六强”为抓手推进高质量发展,主要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宿迁长期以来一直把加快发展放在“头版头条”。我们提出推动“六增六强”,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精准发力,突破制约宿迁发展的“八大问题”,实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

  推动项目增速强发展。坚持抓发展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必须抓招商,组织开展专业化、精细化招商,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龙头性产业能级早日过千亿。

  推动创新增效强改革。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技术、人才、平台等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对标中央和省委改革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放管服”改革,深化“3550”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标准化建设,构建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建设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推动绿色增值强生态。树立和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坚决守住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认真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263”专项行动;深化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

  推动收入增长强民生。加快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加快补齐医疗教育、居家养老、区域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积极培育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相融合的康养产业。

  推动城市增能强内涵。坚持“四化同步”,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加快提升城市内涵品位、彰显城市特色,特别是主动与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衔接,扎实推进文旅、休闲、现代服务业等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推动文化增色强底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构建市县创建共同体,努力在苏北率先建成文明城市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行动计划,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思路对策】 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宿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对标找差,运用系统思维,精准施策发力,积极谋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举措。“六增六强”工作主线的落地见效,必将推动“六个高质量发展”,促进“强富美高”新宿迁建设。

  【宿迁行动】 金秋时节,宿迁推进“六增六强”动作不断。9月20日,宿迁召开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推进会,明确到2020年,新增15.4万户农村居民实现住房条件改善。27日,2018中国宿迁绿色产业洽谈会开幕;29日,宿迁市县联动举办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坚持“三个第一”

  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面对面】 问:宿迁市委全会提出,紧扣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理解“三个第一”,尤其是“发展第一要务”的丰富内涵?

  答:推动“六增六强”不是平均用力,而要突出重点抓关键。我们强调“发展第一要务”,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宿迁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块头不小、贡献不大,面积、人口分列全省第四、第六位,而GDP仅占全省的3%;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全市一二三产比例为11.2:48:40.8,这样的产业结构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少见;产业层次不高、缺乏冒尖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八大产业规模多在五六百亿元,这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同样少见;创新投入不足,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61%,比全省低1.1个百分点,全市工业100强企业,去年仅有50家研发投入超过300万元。

  在守住“四条底线”的前提下,宿迁必须不等不靠,加快发展,能有多快就多快,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从而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千方百计扩大增量、做优存量、突破总量。特别是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牛鼻子”,启动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活动。

  宿迁要后发赶超,必须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各项创新当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我们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品开发和技术装备力度,大力推动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技术成果交易平台、离岸研发机构等建设发展,推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强调人才第一资源,是因为人才是干事创业的根本依靠。宿迁大力推进人才引领发展“五大行动计划”,积极破解人才招引工作瓶颈,健全完善更加灵活的引才用才机制,真正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数字播报】 上半年,宿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6%,增幅居苏北第一;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增幅居苏北第二。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增幅居苏北第一;工业用电量增长8.7%,增幅居全省第二;进出口总额增长24.9%,增幅居全省第三。

  【记者观察】 拼招商、抓项目,宿迁热潮涌动。今年以来,全市举办招商推介活动81场,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1个,协议投资额90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42%、138.7%。

  聚焦“三个民生”

  饱含真情提高群众获得感

  【面对面】 问:宿迁是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任务重、压力大。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宿迁如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答:人民生活高质量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本质要求。我们坚持发展为民,带着真情,统筹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

  聚焦脱贫攻坚,严守底线民生。宿迁“十三五”共有63.17万低收入人口,占全省近四分之一,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贫困问题,是宿迁最大最重要的民生实事。我们坚持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健全完善以“四级组织体系、三项联动督查、双线目标考核、一套阳光监管平台”为核心的“4321”新型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机制,在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建立健全病、残、学、灾、老“五位一体”支出型贫困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同时,坚持把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到2035年,全市基本形成“1+3+50+N”的空间格局,农民基本实现按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

  聚力难点堵点,保障基本民生。实施普通高中扩容提质工程,在今年启动中心城区24校建设的基础上,三年内还将新建37所中小学校。积极推动三甲综合医院创建,有序规划建设公有医疗机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加快实施乡镇医院和村居卫生室提档升级。

  聚焦多样需求,提升质量民生。在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上科学施策。依托三台山康养基地,以“医养结合”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相融合的康养产业。

  【数字播报】 “十三五”以来,宿迁已有28.59万人、104个村实现脱贫,脱贫率分别达45.3%和55.3%,连续两年在省脱贫绩效考核中居苏北五市前列。宿迁将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确保2019年实现13.8万有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实现低保、五保人口全部脱贫。

  【记者观察】 谈及扶贫片区发展时,张爱军拿出一张地图,详细讲起跨成子湖大桥的规划。“这座桥主体长7公里,连引桥总长共18公里,预计投资17亿元。有了这座桥,成子湖周边贫困片区群众出行条件将大大改善。过去湖上没桥,他们出门要环着湖走,得绕138公里!”他的急切与期待溢于言表。

  本报记者 双传学 孙 巡 徐明泽 季 铖

  短 评 >>>

  让“最年轻”迸发“最活力”

  宿迁是全省最年轻的设区市。因为最年轻,所以底子弱,发展不充分,经济总量不大,排名全省末位;但也因为最年轻,所以最“洒脱”,可以放开手脚大胆闯、大胆试。对宿迁来说,“最年轻”就是最大的潜能和优势。

  年轻意味着激情、活力和希望。紧盯高质量发展目标,宿迁解放思想,勇于直面自身发展“八大问题”;奋发作为,始终把发展作为“头版头条”,提出“六增六强”的精准对策;优选路径,立足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定位,推进创新型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这些举措,贯彻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符合宿迁发展实际,呼应百姓的期待,彰显一个年轻城市的成熟作为,必将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最年轻的设区市,宿迁的发展一直备受瞩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宿迁以敢闯敢拼的改革创新精神,创造许多新鲜经验,实现“经济洼地”的快速崛起。人们期待,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宿迁也能够发挥“最年轻”的优势,后发快进,在拼搏赶超中迸发最大活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成果,为全省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发展;宿迁;质量;建设;发快;推动;全省;加快;推进;问题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