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近年来投入60亿元治理矿山1500余个 矿地融合,开创国土生态发展新格局
2018-09-14 06:55: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贾汪区考察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整治情况时,夸赞贾汪区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而促成贾汪“破茧化蝶”的神来之笔,正是我省国土资源领域的一项创新探索——“矿地融合”。

  我省“矿地融合”之路始于2014年,最初由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中提出的矿政和地政统筹管理模式演化而来。2017年6月,省国土资源厅出台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矿地融合”模式,即促进地质矿产和土地资源在规划、保护、利用、监测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协同发展。一年多来,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矿地融合”探索与创新,“矿地融合”新实践展现出勃勃生机。

  破茧化蝶,

  废弃矿山变身生态空间

  走进昆山市锦溪镇祝甸村,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墨画映入眼帘。为留住乡村特色,昆山市秉承“矿地融合”理念,将砖窑文化与现代创意元素相结合,利用祝甸村一座保留着现代“洋窑”(德国霍夫曼窑)原型的24门轮窑,打造了集餐饮、文化、会务于一身的文化馆,并配套建设古窑文化精品民宿、古窑遗址公园等,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像祝甸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南京市浦口区珍珠泉风景区东侧,有两座镶嵌在悬崖上、外型酷似蜂巢塔楼拔地而起的楼,这便是在废弃采石宕口建起的蜂巢酒店。据介绍,浦口区三河采石场宕口废弃地达220亩,存在较大地质灾害隐患。浦口区结合宕口现状,投资30亿元打造文化旅游及餐饮酒店综合体,以知名产品老山蜂蜜为灵感设计出悬崖蜂巢酒店,实现了修复生态、消除地灾隐患、盘活土地资源的“三赢”。蜂巢酒店建成后将成江北新区乃至南京市地标建筑。

  扬州市综合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工程,关停了24个砖瓦窑,拆除搬迁了近500家砂石场、小船厂等,腾出了6210亩滨水生态空间,建设了3586亩绿地、复垦了2624亩农田。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承担的南京江宁方山景区地质灾害治理,镇江北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矿废弃地矿山地质环境整治等工程,都体现了具有江苏矿地融合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

  经过多年努力,江苏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省累计投入治理资金60亿元,恢复治理矿山1500余个,恢复面积超过1.33万公顷,有效利用了一批矿山废弃地资源,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探索出了具有江苏特色的综合治理型、景观再造型、生态复绿型、土地整理型等四种工矿废弃地环境治理模式。

  奇迹再现,

  “地质+”激发多重效益

  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说,江苏不仅是经济大省,也是粮食大省,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却贡献了位居全国第五的粮食产量。江苏通过“慧眼守土”守住了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红线,通过引入“+地质”,推进土壤环境状况调查与修复治理,“加”出了国土生态安全。

  在通州湾盐碱地改良实验区,一望无际的“海水稻”长势喜人。据华东有色地勘局海洋地质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院承担的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系统集成及应用示范项目,可以把在自然条件下20年才能达到耕地标准期限缩短为1年。去年该院开展的耐盐“海水稻”种植试验面积43亩,亩产达339.8公斤。

  “耐盐水稻的试种成功,将对加快沿海滩涂盐碱地向耕地转化、提高滩涂综合利用效率产生重要意义。”该负责人说。

  自然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素和空间载体。近年来,在“矿地融合”背景下,省内地质科研单位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实现了“地质+”与“+地质”双向融合,激发了生产、生活、生态多重效益。

  为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省国土资源厅开发建设了江苏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建立与国土资源“一张图”集成融合的耕地土壤环境监测信息“一张图”,结合已建成的覆盖全省的地面沉降、地下水、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等监测网,开展全要素协同监测。

  城市发展,地质先行。早在2006年,省国土资源厅就开始城市地质调查试点。至2018年,我省已完成南京、苏州、镇江、徐州等4个城市地质调查,泰州、宿迁、南通、常州、连云港、淮安等6个城市正在实施中,我省开展城市地质调查的数量和质量始终走在全国先进行列,在全国树立了江苏城市地质调查的品牌。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城市规划布局提供了地质依据,构建了城市生态安全体系。

  跨界合作,

  地调成果化为发展动力

  近日,江苏金丝利药业公司与宜兴市太华镇政府达成合作项目,投资15亿元在太华镇打造2000亩“富硒灵芝康养小镇”。一个苏南小镇何以吸引15亿元投资?原来,金丝利看中的正是太华镇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

  2016年,省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实施了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具体工作由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调查中,宜兴市大片富硒土壤被发现。其中,太华镇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茶园、果园等富硒土地面积达10.8万亩。目前,我省首个天然富硒稻米生产示范基地、天然富硒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等,已在该镇建立。

  太华镇的实践,是我省“矿地融合”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国土资源厅致力于打通地质调查成果与国土资源管理之间的“任督二脉”,通过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中苏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地质调查成果,已被中国地调局列入中国地调百年成果之一;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在“十三五”江苏沿海滩涂围垦规划修编、沿海高铁(盐城南通段)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作用。

  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说,今年3月,自然资源部的组建,给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8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冲锋号。这些都为“矿地融合”向纵深发展赢得新的契机,赋予了新的内涵。接下来,省国土资源厅还将引导全省国土系统开展自然资源更多层面、多领域“跨界合作”,继续探索多种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协同利用研究、地上地下多种资源统一管理及一体化规划编制研究、自然资源全要素监测体系构建等,走出一条“矿地融合”服务江苏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

  本报通讯员 王旭雁

标签:矿地;地质;发展;调查;融合;生态;国土;成果;资源;江苏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