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大江奔流之“四个长江·江苏映象”】民生长江,一首流淌幸福的歌
2018-08-09 07:1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睿哲 王建朋 双爽  
1
听新闻

  依江而兴的江苏,积极建设长江经济带,探寻高质量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保障基础,提升长江沿岸居民生活质量

  在江苏,能讲述民生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相得益彰的例子极多,新沟河江边枢纽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7月5日,一场瓢泼大雨使连通长江与太湖的新沟河水位暴涨,当天下午3时,新沟河水位已涨至4.17米,比半天前整整高出40多厘米。

  “眼看水位快速上涨,我们紧急与省里沟通协调,及时开启新沟河江边枢纽闸口进行排涝。” 新沟河江边枢纽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是新沟河拓浚工程开建以来首次为无锡“做贡献”。作为新沟河拓浚工程的一部分,新沟河江边枢纽今年6月投入使用。

  “新沟河原是江阴境内的一条狭窄的河道,以排洪为主。河道以往断断续续,且部分河段过水断面很小,难以发挥作用。”新沟河江边枢纽建设处工务科科长张啸告诉记者,经过拓浚,河道过水能力大大提升——作为连接长江与太湖的“大动脉”,新沟河将无锡滨湖区和江阴“串”起来,随着新沟河作用的发挥,无锡西片的水已能通过该河道北排长江,因此得以改写洪涝发生时只能南排太湖的历史。

  饮用水安全保障同样紧系民生。建设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安全用水工程,江苏不惜血本。

  “对拥有400万人口的常州而言,魏村水源地是整个城市的供水中心,一旦遭到破坏,全市居民饮水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常州市新北区环境保护局水污染防治处负责人宋佳说。

  宋佳坦言,过去,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一些企业、项目落地江边,环境隐患迭生,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影响。近年来,为确保水源地不受污染,常州划定生态红线并明确一、二级保护区基础上,要求在一级保护区内不能有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在水源地附近,300亩公益绿地、5公里生态廊道和7条生态水廊工程也纷纷上马。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村民唐海燕感慨地说,“企业都搬走了,现在环境非常美,我们来江边散步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临近江岸,如何妥善实现垃圾处理,也是协调民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

  在常州市武进区建筑拆迁垃圾移动式处置现场,不同的建筑垃圾正被筛分机分类处置,降尘车同步开工洒水降尘。不远处的工厂内,人工智能抓手快速分拣木头、金属等建筑垃圾。“我们采用人工智能分拣技术进行垃圾分类,关键在于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武进示范事业部总经理杨英健介绍,这条每年拥有30万吨建筑垃圾处置能力的生产线,也是国内第一条自动化、规模化处理此类垃圾的生产线。

  水利设施的打造、水源地的保护、江岸建筑垃圾处理能力的提升……一幅人居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画卷正在江苏大地展开。

  完善制度,夯实长江经济带民生发展框架

  在江苏,80%的生产生活用水源自长江,62%近5000万人口居住在长江两岸,与此同时,沿江近400公里的岸线还集聚着丰富的经济、科教、人文等要素资源。

  如何在这样的省情下,一手抓好民生发展,一手抓好生态保护,让能与魏村、新沟河相媲美的饮用水水源地、江边枢纽、湿地公园和绿色码头,遍及母亲河沿线?

  “打破一个理念,树立一个意识。”这是摆在发展与保护的时代命题前,省旅游局综合法规处处长陈劲松的感悟。“打破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就一定要向环境索取的传统理念,树立保护生态就是发展民生、生态资源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陈劲松说。

  有了社会管理理念的变革,便有了顶层设计上的制度优化。

  以旅游发展为例,在2016年1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精神指引提出后仅一年,《江苏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即印发出台。《规划》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大计的实施,为全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令江苏旅游综合性战略产业迎来了黄金期。

  而“黄金期”最明显的体现,是旅游业的兴盛。落脚到地方,是诸如太湖流域居民身份的转变。为了保护太湖,同时保护好入江湖水的水质,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正荣渔业村渔民沈兴财在东太湖上的15亩围网养蟹,将伴随省委省政府治理太湖的要求成为历史。然而,拆除蟹网、签完补偿协议的沈兴财和与他遭遇相近的村民,却没有远赴他乡、奔走谋生的打算,“同样在家门口,过去靠投喂饲料养蟹赚钱,未来借青山绿水发展民宿,致富的路子转变了,环境还能更好,何乐而不为呢?”

  正是旅游在社会、经济、民生中愈发突出的地位,使陈劲松认识到在更高站位上实现制度引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规划》的出台实施,切准了长期以来我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协调岸上民生的愿景,成为进一步打破地方制度壁垒与填补省级政策洼地的关键。

  用制度完善夯实民生发展的框架,不仅体现在对内带动富民增收。如何因地制宜,打造更加便捷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推出实策“拴心留人”,同样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去年4月,“15分钟便民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等新理念出现在我省优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中;去年底,《关于加快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意见》出台,勾勒出江苏沿江八市进一步融合发展的美好蓝图——在长江黄金水道两岸,南北沿江高铁加快建设,“1小时城际交通圈”“0.5-1小时城市通勤圈”加速落地;今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出台,促进社会人才结构优化布局,加快人才要素落地的保障性措施纷纷问世……

  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涉及社会民生各领域的制度“一盘棋”正在江苏加速形成闭环。

  着眼未来,续扩长江经济带建设红利

  城镇,既是长三角地区的构成单元,也是社会民生的重要依托。江苏位于长三角腹地,沿江八市城镇化率总体超过70%,每万平方公里城镇密度超过74座,城镇建设对我省社会民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样一幅图景下,坚持用系统性思维破除影响民生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过去,扬州市民不敢想象仅凭一张公交卡便能游走于宁、镇、扬三市的大街小巷,而今天,拿出一张可在这三座城市通行无阻的“一卡通”已并不稀奇。不仅如此,南京、镇江、扬州在旅游产品对接、市级层面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等方面也实现了互联互通,城市间的物理界限进一步淡化。

  “宁镇扬一体化建设,只是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缩影,并不是城市抱团的最终形态。”省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孙克强研究员认为,未来沿江城市群发展,最关键仍是要持续打破各领域间的壁垒,深化互信、增强开放,“只有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一视同仁的环境氛围,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要素在沿江各市有序附着、环保理念在全线牢固扎根、宜居程度不断攀升,长江经济带有利于民生发展的社会效益才会放到最大。”

  “协同发展的追求不代表朝着同质化方向靠近,更不意味着摒弃竞争,而是要铲除社会发展中恶性内耗的毒瘤。”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忠看来,江苏处于国内经济和民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软硬件基础条件较好,在朝着更高目标推进、实现制度健全完善的同时,更应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群众获取更多实利。

  “与此同时也不能忘记,省内沿江八市不仅要打造协同共生的城市群‘航母’,还要将这艘‘航母’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江苏及周边省份。”南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季燕霞提醒,着眼未来,促进协同发展的“一盘棋”布局不仅仅是针对苏南、苏中沿江各市设立的,更重要的是要激活经济带及其周边各城市协同发展的神经元,缔造共荣共生的绿色发展大格局。“尤其是要关注这一过程中人的作用,带动全民参与,并使其成为解锁区域发展的钥匙,引领社会向绿色健康、功能复合、集约高效的未来进发。”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说。

  为江辛劳 为江守护

  “阅江楼”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守护一方水土。”大江奔流,不舍昼夜,洇润所至,故事丛生。他们或坚守作业在江面以上30米高空烈阳下,或执索并清理垃圾于金川岸畔,又或者仅仅只为追寻一头江豚的身影四处奔波……

  江上30米高空作业

  “每次爬上来都会带个大壶,这一壶有4斤,早晚各一壶。”工人薛丰洋抱起手边硕大的水壶,大口大口喝了起来。

  在长江江面之上30多米的高空,南京长江五桥索塔施工现场温度51.8℃,人站一分钟就是一身汗。

  今年是长江五桥建设的索塔之年,主桥的南塔、北塔以及位于长江中的中塔都在加紧建设中。

  塔顶上,混凝土班组的六七名工人顶着烈日正在清理塔顶的浮浆。50多岁的薛丰洋皮肤黝黑,戴着一双厚实的手套,蹲在地上将打碎的石头一捧一捧地往小桶里装,然后再倒入一旁的特制钢箱中。

  中塔高175米,由37节段钢套箱一层层堆砌而成。“每一节段拼接完成后,需要浇筑混凝土,混凝土上方会有比较松散的浮浆,去除浮浆两个钢套箱之间才能密闭得更严实。”长江五桥项目负责人种艾秀说,所有浮浆需要人工凿除后一桶一桶装走,一层混凝土浮浆有2吨,一个小桶每次装10斤,需要倒400桶。

  由于天气炎热,工地对工作时间进行了调整,每天早上6点到10点、下午4点到晚上8点工作。

  上午10点多,全身汗透的薛丰洋走下索塔,回到装有空调的宿舍休息。宿舍的桌上,摆着项目部为他们特意准备的清凉油、西瓜等防暑物品。

  河边有份“第二职业”

  “这味道太腥了。”说罢,倪金华用木棍挑起岸边废弃的垃圾袋,并装入随身携带的簸箕中。

  倪金华是南京市宝塔桥街道的一名环卫工人,每天的工作除了清扫马路外,“第二职业”就是到河边“义务巡视”、清理垃圾。

  “我一般早上3点多起来,4点多去扫路。”倪金华拎着垃圾袋指着长江与金川河交汇口处的河堤告诉记者,这里以前经常有人来钓鱼,走时会留下不少垃圾。而这两年,听说要治理河道,丢垃圾的人渐渐地也少了。

  即便如此,在金川河边,倪金华有时仍能“偶遇”被丢弃的垃圾袋。“大夏天,垃圾袋扔的时间一长就容易发黑,有的还会散发出腥臭味。”倪金华说。

  除了上午,倪金华和她的环卫工友们有时下午3点到5点也会不辞辛苦地赶来一趟。“再看一遍,确定没有新的垃圾,心里才会放心、踏实。”倪金华淳朴地笑笑。

  江豚也有“好人缘”

  “环境守护者李华荣,多年来致力于江豚保护,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守护江豚活动,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到保护江豚的迫切性,加入到守护江豚的行列中。”省环保厅《环境守护者日志》中对李华荣的事迹如此描述。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心江豚、了解江豚、保护江豚,身兼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中教师和江都区江豚保护协会会长的李华荣经常组织志愿者大力宣传江豚保护科普知识,让民众知晓野生动物保护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他认为,保护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我们一直致力于江豚的保护工作,江豚的保护不只是保护这个物种,更多的是保护整个长江的水生态。”李华荣说。作为一名被省环保厅授予“环境守护者”称号的志愿者,他直言工作更好开展,但责任也更大。

  像李华荣一样来自不同行业,主动参与环保公共事务管理,成为首批“环境守护者”的环保热心人士,全省还有641名。

  本报记者 李睿哲 王建朋 本报实习生 双爽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