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的自然禀赋,控江扼海的区位优势,蒸腾澎湃的经济活力,在江苏,长江两岸历来美丽富饶。而这,客观上却又给江苏人带来了选择难题——
因为,江苏正处于“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如果说,前者,更强调“大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压倒性任务,那么,后者,率先发展的要求是显见的,因为长三角区域的目标定位就是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双重战略的叠加,让保护与开发成为江苏必须精心谋划以达成平衡的两个维度。
发展与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切换键”;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江苏努力做好“选择题”。在江苏沿江八市,一个有机融合的绿色高效经济体呼之欲出,一条城乡更融合、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的“黄金带”正绽放美丽“高颜值”。
积聚新产业,“好风景”日益增多
江苏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以5.2%的国土面积、13.6%的人口,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沿江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八成、进出口占九成,产业、城镇、人口高度密集,一直是全省经济的“发动机”。
尤其是近年来,江苏着力发展“新产业”,正在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好风景”。一路顺江而下,但见沿江城市依江共生,一个个“产业高地”正在崛起。
瞄准智能制造,新动能正在蓬勃生长——
走进位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仿佛进入一个“人机交互”的世界。为数不多的工人对着一台台型号各异的工业机器人进行调试,它们很快将发往全国各地的制造业工厂。在江宁开发区,已有这样的智能制造企业1000多家,覆盖汽车制造、智能电网、高端装备等行业。“产业向‘智造’集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江宁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万平说,开发区先后打造空港经济开发区、江苏软件园、无线谷等个性化功能平台,以智能制造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已超九成。
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经济蓬勃发展——
今年9月,随着第三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再度召开,无锡已成为全球物联网产业、技术、资本追捧的热土。华为和阿里先后进驻鸿山小镇,打造世界级物联网小镇;中电海康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物联网研究院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全国运营中心;腾讯投资成立国内首个TUSI联合实验室……去年,无锡高新区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1350亿元,同比增长17.4%,智能传感系统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无锡,通过织就一张“物联网”,打开万亿级市场,领潮新经济。
一个个地标性特色产业相继崛起——
提到常州,人们不禁就会想到光伏产业。作为行业龙头老大的天合光能正坐落于此。在这个并不大的沿江城市里,却密布了亿晶光电、正信光伏、天龙光电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产品涵盖拉晶、切片、电池片封装、组件、系统开发及安装、产品研发测试、光伏设备制造、光伏配套耗材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去年,常州光伏产业实现产值698.04亿元,同比增长4.3%,出货量全球第一。“要抢抓光伏行业重新洗牌机遇,重点聚焦光伏智慧能源产业,打造地标性特色产业。”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说。
在泰州,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及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犹如“五朵金花”次第开放,到2020年总规模达8500亿元;在南通,船舶海工、电子信息、高端纺织和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3+3”产业构建的“产业大厦”拔地而起,产值今年力争突破1万亿元……
果断调结构,“旧动能”全力淘汰
登上常熟铁黄沙岛,“黄沙”少了,却见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小麦田和紫云英。滩涂变绿植,物流基地蝶变“长江绿岛”,正是我省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缩影。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在大保护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直面沿江经济产业重叠、结构偏重的短板,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成为共识。江苏沿江,瞄准高端产业链,走出一条调优调绿的新路——
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在产能上坚决去。
扬州,古诗词中轻灵毓秀之地,也曾饱受产业之困,光江都区就有化工企业240余家。如今,走进位于西南沿江的扬州化工园区,已经闻不到刺鼻的化工气味。扬州市代市长夏心旻说,前年,园区停建了一个已获批的投资110亿元的火电项目,去年,申请入园的26个项目中,否决了22个。到今年年底,全市化工企业控制在400家以内。
坚持绿色循环“高标准”,在结构上全力调。
能源结构进一步“调绿”——减煤182万吨,万元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24.3%,这是南京去年做“减法”的成果。南京市经信委主任陈光说,作为全省唯一跨江发展的城市,南京通过制定石化、钢铁、煤电等重点产业布局优化行动计划,制定对沿江企业压减、转移、提升的配套政策,石化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从高峰时的33%降至22%。
空间结构进一步“调优”——溱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达、通南高效农业区聚焦科创、中部工业集中区产城一体……在泰州市姜堰区,“三大功能区”的格局日渐清晰。姜堰区委书记、区长李文飙认为,构建绿色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破除路径依赖和速度情结,优化绿色发展格局,提升绿色产业层次,引导资源要素高效集聚。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轻”——苏州,是制造业大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压力也大。苏州市市长李亚平介绍,一方面,该市延伸港航业、临港工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打造沿江物流港口环保产业带,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强化“港产城”融合,推动沿江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集聚。
产品结构进一步“调精”——今年4月20日,由法尔胜泓昇集团主导的“桥梁缆索用钢丝”国际标准正式通过,成为这一领域我国主持起草的首个国际标准,一举把控行业巅峰话语权。集团副总裁刘礼华感慨,从麻绳作坊变身钢绳巨擘再到“光绳”新贵,这家位于江阴长江岸边的企业,编织起“江苏制造”的世界经纬。
见微知著,既要“破”无效供给、低端产能,也要“立”高端环节、高端产业。通过调优调绿、破立并举,江苏沿江城市产业链正奔向高端。
发展一体化,“高质量”呼之欲出
“我们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仅限于沿江八市,要把省域全境一体纳入。”今年5月30日,在南京召开的全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推进会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说。事实上,早在去年6月,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制定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把省域全境纳入了长江经济带发展。
长江只流经江苏八市,把省域全部划入长江经济带,体现的正是“一盘棋意识”:坚决贯彻好总书记重要战略思想,与沿江省市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所有江苏人有责任、有需要、也有能力扛起这一使命担当!
长江,自古就是一条黄金水道,港口,成为水道门户。
去年5月22日,酝酿已久的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南京挂牌成立,省属港航企业以及南京、连云港、苏州、南通、镇江等沿江沿海八市国有港口企业,整合并入了江苏省港口集团。
通过实施资源统筹调配和业务协同,上半年省港口集团货物吞吐量、营业收入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集装箱和外贸吞吐量增速高于全省沿江沿海和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增速。
由单一港口体系向全省港口集约化运行转变,统筹布局、高点站位、抱团发展,成为我省交通着力一体化布局的一个缩影。
而“一盘棋”的协同发展理念,远不止于港口管理机制的变革。随着跨江通道越建越多,共建园区持续探索,区域一体化政策纷纷出台……沿江八市,形成了跨江融合发展、由南向北纵深带动的“扬子江城市群”。各市“既做主角也做配角”,在优势产业方面主动担当,在其他产业方面配套协作,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共同打造产业发展的“航空母舰”。从地理版图到经济版图,从交通脉搏到发展脉动,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态已然呼之欲出。
放眼全流域,江苏擘画更大范围协同发展之路已然开始。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云阳,在我省对口支援的帮助下,正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省发改委对口支援处处长杨锡平表示,江苏将持续加强与中上游省份交流合作,以中上游地区的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江苏有条件的企业落户,带动“长江头尾共发展”。
深化大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作为长江入海口,江苏一直是开放的前沿。在江苏的开放版图上,各类开发区、新区是重要开放平台,其中,南京江北新区是一个闪耀的亮点。
长江左岸,南京老山脚下,台积电厂房基建进入收尾。再有两个月,将有近300架次飞机为这里运来全球最先进的芯片生产线,上百家设计、封测企业早已闻讯先至,一个千亿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崛起指日可待。
成立两年来,南京江北新区GDP、财政收入等重点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专利申请年均增长超过20%,企业申请占六成;高新企业数增加一半多,达323家。
更多变化正在发生。剑桥大学、瑞典医疗健康发展中心等国际知名机构把在中国首个实质性项目放在江北新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国家重要项目进驻,国际名校教育资源整体布局……南京多少年不敢想、没能做的事,正在江北新区变成现实。
作为全国第十三个、也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发展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棋盘上,布局未来,令人期待。而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更大力度支持江北新区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创新支点,形成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高地”。
见微知著,大江南北,深化对外开放成为共同选择,开放举措愈加精准有力——
苏州市市长李亚平说,苏州以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市场采购贸易、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等四项国家试点,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连云港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方伟介绍,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连云港正着力建设大港口、构建大交通、推动大开放、发展大产业,促进城市建设大提升,最终实现大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江苏还要进一步保持和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在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更好利用外资、健全‘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创新探索。”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杨德才说。
打开江苏对外开放的版图——沿江地区成为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参与高端竞争的开放引领区;沿海地区成为“一带一路”开放的战略要地、江海联动发展的主战场;徐州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淮海经济区的开放门户;江淮生态经济区利用生态优势,打造开放发展新亮点……通过板块优化提升,新时代江苏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一道保护母亲河的 “必答题”
阅江楼
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江苏,处于“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双重战略叠加,让保护与开发成为江苏必须精心谋划以达平衡的两个维度。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无论是对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来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发展,而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是不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的感性共识日渐清晰。
从感性到理性,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推进会上,一个崭新而笃定的目标被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共同打造有机融合的绿色高效经济体,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构建体系,需要支撑,牵出四个层面的发力方向——破立并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一体化”布局,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形成城市群主体形态;深化对外开放,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目标既定,发力指向同一处——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更高质量发展为标准,实现层层突破。
如何下好这盘棋?
系统推进是关键。一系列新思考新理念吐露芬芳:不仅限于沿江八市,也要把省域全境一体化纳入;不仅强调“治理”和“保护”,还要与产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相统筹;不仅靠政府推动,更要与企业责任、社会参与相结合;不仅要做好“家门口”的事,更要与整个长江流域协同共舞。
推进要稳,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支撑。只有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才能让保护与开发有的放矢、有章可循。研究出台多个文件,包括实施意见、年度工作要点、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意见等,并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市县以及各部门,纳入年度考核……江苏雷厉风行。
从布局到落子,终究长江经济带要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还需齐抓共管,探索协同联动新机制。一方面,各地要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统一市场和规则,让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统筹推进,与沿江各省市主动对接,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实现大区域异质同构发展。
共护母亲河,为子孙留白,这道题,我们必须好好作答。
本报记者 付奇 杭春燕 本报实习生 双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