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闭幕的省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议,是本届政协首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专门选择“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进行深入协商讨论。委员们围绕补人才短板、彰显产业集群特色、打造企业协同发展矩阵等,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挖潜力补短板,打造高质量智力“增长极”
人才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政协委员们建议,要在不断招才引智的同时,深挖已有人才潜力,补齐人才工作短板,打造高质量的智力“增长极”。
省政协常委、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陆永辉提出,应创新思路,让人才能够在企业内创新创业。“企业变身孵化平台,人才变身创客,双方通过股权和分红等方式成为合伙人,共创共享发展成果。”他建议,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建设运营专业化创新创业载体,与科研单位合作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助力开展企业创新创业实践,孵化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形成新的增长极。
目前,我省技能人才队伍中“高精尖”领军人才不足、结构有待优化、供需矛盾等问题相对突出,迫切需要加快职业培训制度改革。省政协委员、省人社厅副厅长相伯伟建议,加快推进地方职业培训立法,明确各方在职业培训中的责任、权利、义务,将职业培训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职业培训受益者是企业,但企业在培养一流技能人才方面积极性并不高。我省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就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省政协常委、民盟南通市委主委刘洪说,调研发现,77.8%的企业担心学徒学生毕业后不能正常履约,这影响了企业参与学徒制积极性。企业对培养技能人才认识也有不足。他建议,参考德国经验,在年轻技能劳动者中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辅以更灵活高效的激励政策打消企业顾虑,使政策对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更为有力。
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苏州市委主委周俊认为,科技服务业知识门槛高,导致精技术、会管理、懂营销的复合型科技服务业企业负责人很少,创新创业导师、人力资源顾问、投融资顾问等科技服务业中高端人才普遍短缺。他建议,除依托各类招才引智平台引进和培养科技服务业中高端人才外,还应有计划地在省内高校和中等职校增设技术转移、创业服务、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短缺专业,培养急需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
突出地标特色,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
区域竞争力一大重要体现是产业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又体现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均有各自地标性产业集群。“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需要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地标性产业集群。” 南通市政协主席黄巍东代表住南通省政协委员联系小组发言时说。
我省虽然有南京的智能装备、无锡的集成电路、南通的船舶海工、徐州的工程机械、泰州的大健康、盐城的汽车产业等地标性产业集群,但普遍还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代表民革江苏省委发言的省政协常委、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徐州市政协副主席陈萍坦言,江苏专业园区密集、产业集群遍布,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虽高,但特色优势尚未凸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值占比不足20%,有影响力的终端产品少,特别是缺乏区域标志性自主品牌产品。
黄巍东表示,提高地标性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应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同时要制定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促进计划,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逐步实现由松散型集群向战略联盟型集群的转变,由行业交错型向上下游延伸配套型集群的转变。”
制造业越是有特色,就越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省政协经济委副主任、省物价局局长张卫东在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发言时表示,应围绕“1+3”新功能区定位和“一带一路”沿线国际产能合作重点区域,省级层面聚焦资源、上下联动,重点支持各市发展2-3个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创新集群,还要注重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智能制造普及率,加快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头雁”引领,打造高质量企业“雁阵”
企业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力。不少与会者提出,我省既要注意培育本土企业,大力“育苗造林”;也要扶持产业巨头,积极培育“大树”;更要改造升级现有企业,让“老树开新花”。
江苏传统产业占比接近70%,营收超百亿元的制造企业多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代表民建江苏省委发言的民建江苏省委副主委、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博雅表示,传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并不矛盾,通过技术升级、工艺创新,摆脱高污染、高排放弊端,传统制造业也可以成为“先进制造业”。民建江苏省委对纺织行业这一我省支柱产业的调研显示,江苏纺织业发展困境前所未有。“如果在强调发展先进制造业时,忽视甚至选择性地遗忘纺织产业,必将丧失我省数十年积淀下来的传统优势。”
传统产业如何选择升级改造路径?代表镇江市政协发言的镇江市政协副主席朱云峰表示,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使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华博雅提出,政府部门应该为支柱性传统产业转行升级提供更宽松便利的政策支持。例如,应针对我省80%以上的纺织企业属于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情况,鼓励通过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培育行业的龙头性、领军性企业。
大力培育企业“头雁”,也是不少与会者的共识。代表省政协经济界发言的省政协委员、省民防局局长戴跃强表示,我省尚未出现能够达到华为、海尔、联想等规模水平的世界级企业,“有高原无高峰”现象较为突出。据201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江苏仅22个制造业品牌入围,少于广东、山东;且入选品牌均未入围前50名,排名最靠前的徐工,其品牌价值不到海尔、华为的1/5。
宿迁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王益代表宿迁市政协发言,建议通过“引龙头”“找靠山”“抱大树”,引进行业领军型、旗舰型、基地型项目,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在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输出等方面的核心作用,让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戴跃强还提到,招商大项目和本土骨干企业培育不可偏废。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本土品牌骨干企业,可有效解决招商项目的“孤岛效应”,形成完善的区域经济体,“把现有企业做强做大,以商引商、以商招商,也更有利于大项目招商。”尤其是当前因资源环境约束,大项目落地越来越难,应积极引导本土企业通过兼并或控股,实施品牌战略和创新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本土大企业大品牌,实现本土企业与招商项目竞争合作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