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参加省里组织的一个人才培训班,与来自溧阳的一位省乡土人才交谈。这位与农业农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专家不无忧虑地说,眼下农村不是缺不缺人才的问题,而是没有人特别是没有青壮年的问题,干农活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联想到一段时间以来随省委领导同志到苏中苏北农村调研,在农村里见到的大多数也都是老人,很少见到青壮年。而与农村老人聊天,得到的基本信息通常都是孩子们在外地打工,逢年过节才回家。再细算经济账,不少在外打工者的收入其实也不高,扣除在城里租房等生活成本,一年到头能攒下的钱并不多,有些甚至还不如就在本乡本土打工。但为何这些青壮年都不愿意回去呢?正如一些“三农”问题专家所言,这个问题目前在农村带有普遍性,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重点破解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底视察江苏时就指出,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又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个问题,足可见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乡村如何留住青壮年,这个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这些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而作为工业化进程较快的江苏,这种情形则更为严重。眼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没有青壮年成为主力军,没有乡村的人气旺盛,“振兴”二字就很难真正实现。要推动江苏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想办法破解这个难题。
破解这个难题,首先要弄清楚乡村为什么留不住青壮年。笔者与一些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聊天,得到的大量信息还是农村不如城市,这种“不如”表现在诸多方面,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仍有显著差距,社会保障能力水平偏低,就业发展空间狭窄。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苏中、苏北农村不仅面貌有待改善,公共服务配套、软环境建设等都还亟待加强。
青壮年不愿留在乡村,还与人们的观念息息相关。“农村家庭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大学生,父母都希望孩子留在大中城市工作,谁愿意孩子回农村?”与笔者交谈的这位省乡土人才认为,目前农村居民还是普遍认为,没出息的才在农村干活,有本事的都外出挣钱。必须承认,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老观念根深蒂固,让农民“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并非是政府部门简单发文号召倡议即可改变的,必须让农民不仅要得到眼前的实惠,更要看到未来的良好预期。
让农村留得住青壮年,显然并不能通过某一项政策举措就能朝夕改变,需要的是更加系统性的思维,更加精准地综合施策,让乡村成为“回得去”的乡村。根据江苏实际,我省提出围绕改善住房和基础设施条件,以苏北为重点,按照“四化同步”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这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而围绕乡村现代化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需要各地结合实际细化方案举措,特别是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摸清农民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拿出更有针对性的鼓励激励举措。既要有务实举措让本地青壮年愿意留在家乡发展,又要想办法吸引在外务工有成者返乡创业,还要吸引更多包括高校毕业生等在内的各领域创新创业者。有了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希望的田野才能真正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