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挑剔”,让他从门外汉变大行家——记国网江苏省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技师朱洪斌
2018-05-08 06:4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新时代劳模故事专栏

  讲述新时代劳模故事,汇聚高质量发展力量

  江苏省总工会协办

  中国江苏网讯 “这个原理就像喝急支糖浆”“这个原理就像西红柿炒鸡蛋”……处处以日常生活打比喻的形象解读,朱洪斌把他研究的电气化学讲得生动有趣。

  朱洪斌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技师,201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被评为首届“江苏大工匠”,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可是谁能知道,取得如此骄人成就的人,竟然没有上过大学。

  在电气化学领域,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朱洪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1988年,拿着江苏省自学考试计算机应用大专毕业证书,朱洪斌被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江苏电科院前身)录取,“误打误撞”分配进了化学室。对化学专业一窍不通,怎么办?一个字:“学”!他一头扎进工作中,开始潜心钻研。白天,他在实验室分析油品、检测成分,深夜,他在设备前查看运行情况,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只要一有空,他就“啃”化学专业书。

  当工作内容不再那么具有挑战的时候,朱洪斌没有选择顺势过上安逸的生活,而是想办法把自己手工操作的过程转为机械化的过程。怀着这样的想法,朱洪斌走上了技术研发之路。

  朱洪斌第一个尝试是针对变压器中的安全性技术指标——油中含气量的测量。如果油中气体含量高,变压器内就会像摇晃的可乐一样,产生大量气泡,在变压器高强度电场中,极易造成“气穴”放电,毁伤变压器。当时,想要测量含气量,研究者需要从变压器中取出一部分油送至实验室,再由研究人员测量。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关键的是,取出的油可能会因运输、气压等因素而改变含气量,也就是说,消耗这么长时间测出的含气量并不等于变压器中真正的含气量。

  如何提高测量准确度、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1992年,朱洪斌开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技术攻关,然而,历经两年研究,他并没有得到一个可行的办法,不过,这个未能解决的研究性工作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直到去年,我们才终于解决了这个小难题。”朱洪斌说。原来的研究思路是围绕如何在实验室内将测量做得又快又准,但现在,测量将直接在变压器现场进行,而启发他变换思路的是生活。“就像我们喝口服液,你在吸食口服液时,是不是就在瓶中形成了一个真空?我们就用这个原理直接产生真空,装置直联变压器,在现场不需取样进行测量。”今年,这个方法将成为电力行业的标准方法。

  朱洪斌主持的另一个给变压器“验血”的项目,3年内在江苏电网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5亿多元。原来,如果变压器有了故障,就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气体,测量这些气体的精度越高,对变压器的预警就能做得更早。“这是一个传统项目,上世纪70年代就被引入了中国,但一直到2000年以后,这个技术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化,预警水平还停留在70年代的水平。”

  朱洪斌的团队针对这个项目进行了钻研,“就像人身体内的癌症因子会不断变化,如果测量的误差太大,那么一些小的变化就看不出来。如果我们能减小误差,就能看出小的变化,这样对于病情的预警就能提前。”

  当然,这个项目是个系统工程,在关键的样品分析环节,必须要有一个标准物,也就是标准油,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有标准油。但美国标准油的有效期只有30天,远远短于运送到中国所需的时间。于是,朱洪斌便开始“制造”标准油,现在,由中国制造的标准油保存期已达180天,是美国标准油的6倍。目前,朱洪斌的“验血”精确度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研究成果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现在,关于绝缘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体系的规范已经成为中国的行业标准。

  屈指算来,朱洪斌已经在国网江苏电科院工作了30年。回顾30年的工作历程,朱洪斌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做的事情要有挑剔的眼光。如果师傅怎么做、徒弟就怎么做,那社会就不能进步。”

  本报记者 吉 强

  实习生 韦君宇

标签:朱洪斌;变压器;这个;测量;标准;含气量;门外汉;一个;行家;研究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