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争力新观察①:城市群竞争时代,苏南如何“群”起直追?
2018-04-11 14:13:00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号  作者:郁芬  
1
听新闻

  “群跑”实现共赢。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浙江杭州湾大湾区、山东青岛湾区等湾区经济的布局,湾区经济正成为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热词,更有声音称中国已迈入湾区经济时代。

  湾区经济是区域发展深度一体化的高级阶段,拥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通过大湾区的建设,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正是各地争相布局湾区经济的“野心”。

  对于江苏来说,能搭上此班快车、最可承载起这个重任的,非苏南莫属。

  进军世界级城市群,潜力挑战皆巨大

  2018年3月24日,苏州工业园区星港街南、北两座景观天桥投入使用,系国内首例空间异形钢构人行天桥,行人可以从苏州中心通过天桥直达金鸡湖畔。徐志强/摄

  苏南是国内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集聚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国家高新区最密集的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基地。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准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全国第一个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群起”提供了良好契机。

  科技部印发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评价,苏南地区是“科教资源最丰富、经济社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经济综合实力雄厚”“高端创新资源大量集聚”“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高度活跃”,并得出结论:

  苏南已成为我国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条件比较成熟的区域之一,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

  基础已具备,契机已到来,挑战也无庸置疑。

  一个成熟的湾区城市群,更多考量的是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人口)和顶级企业集聚、金融中心属性、高等教育资源以及优越的创业环境等因素。

  而随着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投资效率等因素的制约,传统“苏南模式”发展瓶颈凸显;苏南产业基础较为雄厚,但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发展后劲亟须提升,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与世界城市群甚至国内已规划或正在规划的湾区城市群相比,苏南地区的顶级企业数量明显不足,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创新生态尚不完善。

  即便是苏南所具备的优势,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如苏南虽然科教资源发达,但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南京,并且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科教资源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远远没有“达标”。尤其在新技术研发领域,苏南缺乏标志性技术引领,亟待以全球视野寻求突破。

  此外,有专家指出,湾区城市群的共同特点是对内联系紧密、对外高度开放,区域内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动。这就需要建设包括交通、通讯以及公共服务在内的网络化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江苏未来的发展,就是要积极顺应湾区经济的发展趋势,融入湾区城市群发展理念,以更高站位定位,规划和推进城市发展。还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建立跨行政边界协调合作平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共享+错位,“群跑”实现共赢

  依托“城市群”,苏南加快创新驱动步伐,推动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表示,近年来江苏力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条块分割,推进创新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构建协同有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携手打造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同时,有关部门制定了专门的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办法,淡化对GDP考核,强化以创新绩效为主的考核导向,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动态管理机制。

  去年3月,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按照链式整合、基地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要求,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实施意见》分别明确了苏南五市的产业集群特色:

  今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在示范区产业发展方向、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为苏南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法治保障。

  江苏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启动的评估显示,2016年苏南自创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4年的2.79%上升到2.8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较2014年提高2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0件,是2014年的1.5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9260家,较2014年增长近7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接近4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5%,比2014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成为江苏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江苏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表明,2017年苏南自创区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36%,辐射带动苏南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2%,以占全国0.2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6%、全省60%的地区生产总值。

  开放+协同,“新苏南”还需更加“一体化”

  太湖新城成为苏州抢抓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高苏州中心城市地位的历史机遇。顾娟/摄

  城市群并不是某个区域内各个城市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城市经济高度开放、无障碍流动以及有机协同的有机分工与合作关系。

  “创新,说到底是开放、流动与协同,让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优质要素有机协调、充分流动,各类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坦言,当前一体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苏南各城市之间以行政区为单位的过度竞争,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种隐性或显性壁垒。行政主体之间的竞争本身不是问题,不开放才是症结所在。这就需要重点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进行城际协商,必要时需要高位协调;各城市在建设优质创新环境、培育良好创新土壤和建构创新导向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良性竞争,让市场来说话。高位层面要加大考核机制的改革引导,政府官员也要怀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为官一地,造福一方。

  徐琴表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苏南城市群虽然已经是国内最高水平的区域,但按照城市群发展的方向、自主创新示范区所要求的高度开放、流动与协同相比,还有不少空间,需要将当前以骨干线路为主的“线状”交通变为网络化交通。比如,江苏省内的高速公路发达,但仍然是线状,需要通过高铁连接成网。加速推进都市圈的城际交通公交化、同城化,在苏锡常、宁镇扬+皖江城市带区域内,取消都市圈高速公路收费站。现有的高铁网络,也可实行同城化,率先在江苏研发城市交通、城际公共交通一卡通的运营模式。实现高铁通勤。“比如有人住苏州,在无锡上班,完全可以刷月卡,而不用排队检票。”徐琴说。

  此外,江苏需要大力推进创新与创业的结合,将创新资源转化为创新能力与未来产业。“江苏曾经很好地把握了上一轮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但没有很好地捕捉信息化的风口。”徐琴建议,今后要充分利用省内大院大所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抓好智能化产业发展的风口,形成有效突破,占据制高点。这样,就一定能抢占先机,“群”起直追,在这一轮城市群发展中跑在前面。

  记者 郁芬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标签:苏南;进军;潜力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