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起千人做公益,365天“一起走”—— 记江苏“最美志愿者”、靖江179志愿者协会创办人姚炜平
最美人物
中国江苏网讯 3月1日上午,靖江市光荣院,组织专业医护人员和抗战老战士一起做保健操、传授防跌倒技巧;下午,孤山镇望江社区,组织志愿者和居民一起包汤圆、猜灯谜。
2日上午,在高港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授课、交流;回到靖江,跟进社区学雷锋活动筹备;下午,对服务全国文明城市推进会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
3日上午,对新入会志愿者进行培训;下午,与相关部门对接,筹备城南小学社团校外辅导志愿活动和植树活动。
这是靖江179志愿者协会创办人姚炜平的工作日志。一年365天,姚炜平几乎天天都像这样忙碌。
2007年,姚炜平从网上得知,一名交通事故的重伤患者生命垂危,需要周身换血两次。于是,他在网上发出无偿献血倡议书,很快得到20多人响应。本是一件好事,可网上有人无中生有地质疑他,说他是血站工作人员,组织献血是因为要完成任务,等等。这让他觉得很是委屈,促使他创办了179志愿者协会。“179”,谐音就是“一起走”。这些年,他累计参与志愿献全血及成分血141次,累计达20万毫升;成为中华骨髓库骨髓义务捐献者、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
成立12年、拥有会员1200余人、开展志愿活动2000余次……这组数字,记录着179志愿者协会的成长轨迹。协会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老师、公务员、私营业主等。靖城街道办事处对协会的发展很是支持,还专门在办事处大院辟出一层楼,供协会办公、开展活动。在街道党工委书记陆钧涛看来,姚炜平是一位专业与情怀同行的“资深志愿者”,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志愿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老有所依”流动护理、“聋哑儿童融入社会”、“快乐动起来”等一大批创新志愿项目,不断朝着品牌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刚开始的时候,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误解和质疑,有无数次想把协会解散掉,但脑子里还有另一个声音,就是还有人在支持我。我也在问自己:解散容易,但那些支持和信任我的人怎么办?”姚炜平说。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和志愿者们一起奔赴汶川。在那里,他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这更加坚定他从事志愿活动的信念。回到靖江后,他辞去原来的工作,投身志愿者队伍建设。同时,他着手制定奖惩条例、成员守则,并将成员分成敬老、环保文明两个组,规定每个星期活动一次,每个月召开一次例会。
如何把简单的献爱心活动,变成一种专业的、科学系统的助人工作?如何按照需要和需求,提供一些系统性服务?这些是姚炜平一直在思考的,他和专业人士沟通、交流,到外地培训、学习,最终形成“社工+义工”的模式。2015年2月,泰州市首家本土专业社工机构——靖江市行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聚焦青少年、长者、特殊儿童三个群体,致力于将教学、研究与服务相结合,探索本土化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姚炜平积极与各大院校建立人才实习联动,已培养专业社工20余名,如今有全职社工8名、实习社工12名。2016年4月,靖江市新港某仓库发生大火,他第一时间组织社工启动突发应急工作,带领20多名社工连夜运送消防物资。阜宁遭受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行知社工向农村受灾地区群众开展康复治疗、心理咨询等评估工作,为受灾较为严重的板湖镇中心小学搭建“爱的小站”,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这里的老人、小孩走出心理阴影。
“社工是志愿者的同行者,在过程中陪伴志愿者共同完成服务,可以将志愿服务做到按照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服务。”姚炜平说。从简单的爱心活动,到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是“179”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质的跨越。幸运的是,姚炜平收获了一群人的信任、一群人的志同道合、一群人的“一起走”。
目前,179志愿者协会在靖江全市13个街道、乡镇设有分会,定期开展社区陪护、关爱儿童、消防演练等志愿活动,5万多人次累计提供志愿服务10万多小时。姚炜平的妻子徐君也是“179”的成员,参加志愿服务时间1000多小时,即使怀孕期间也积极帮助策划活动。作为父母,他们也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公益理念的培养和传承,2016年还获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本报记者 赵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