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2018年江苏水利怎么干?厅局长来划重点啦!
中国江苏网2月9日讯 拥有五级河长64426人,实现全省河流河长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立河长制;启动生态河湖行动,破解“九龙治水”难题……过去的一年,江苏水利成就斐然,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从今天上午在南京召开的全省市县水利局长会议上获悉的这组“成绩单”,更是用数据印证了江苏水利去过一年的成就:2017年全省水利重点工程和农村水利工程完成投资235.8亿元,全省全社会水利投入450多亿元,在投资计划执行、质量和安全考核中位居全国前列。去年我省水情总体平稳,局部水旱灾害仍有发生,我省科学研判,超前部署,防汛防旱防藻扎实开展,全省实现减免灾效益32.7亿元。
“我们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特点出发,深刻把握新时代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会议上,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说,新时代赋予新历史使命,要在继续巩固完善防洪、供水体系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生态引领,以更高站位、更广视角,通过政策驱动、改革创新、制度保障,加快治水工作重点转移,着力实现“四大转变”:一是着眼当前水污染现象突出,水质问题更为严重,城市出现黑臭河流,饮用水污染事件频发等实际,改变以往以水量配置调度解决水多水少问题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为量质并举、更加注重水质。二是着眼河湖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生态退化、水域面积锐减等实际,改变以往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标本兼治、更加注重生态。三是着眼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城乡发展更加融合的实际,改变以往城乡水利发展不均衡的发展局面,转变为城乡同治、更加注重民生。四是着眼治水投资边际效益衰减,工程建设的资源环境要素约束日益趋紧的实际,改变以往重建轻管的工作倾向,转变为建管并重、更加注重效能。
今后我省将全力打造“六大水利”:
一是打造安全水利。巩固提高流域防洪标准,着力补强区域治理短板,有序推进城镇防洪自保,大力建设现代农田水利,加快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除涝、调水、灌溉、挡潮工程体系,不断提高防汛防旱应急管理能力。到2020年,全省防洪、区域、城市防洪除涝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有效保障,基本实现洪旱无虞,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二是打造环境水利。以河湖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彻底清理河湖乱占乱建、乱垦乱种、乱排乱倒,继续强化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系统实施水功能区达标整治,统筹推进陆域水污染防治,严格监管水功能区、取水口、排污口和饮用水源地。到2020年,全省重点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2%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高于98%,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水源和良好环境。
三是打造生态水利。大力推进清洁流域建设,通过涵养水源、沟通水系、退圩还湖、清淤疏浚、绿化河岸等措施修复河湖生态,建成覆盖骨干河道、主要湖泊、各类水库的生态红线管控体系。2020年,全省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恢复河湖水域面积100平方千米左右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千米左右,为美丽江苏建设提供水生态保障和水韵亮色。
四是打造节水水利。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加快完成水价改革,探索形成符合江苏特点的水权制度。到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524亿立方米以内,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到6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13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五是打造智慧水利。瞄准大数据发展方向,优化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等各类监测监控站点布局,增加覆盖率与采集率,建设智能感知系统;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设水利智慧云服务中心;完善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河湖与水利工程管理、政务服务等各类应用系统,打造智慧业务应用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广泛共享、深度融合”的智慧水利体系。
六是打造法治水利。持续推进依法治水管水,着力深化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科学谋划适应新时代水利发展的政策措施,大胆实践河湖流域化管理,不断强化水利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参与水利管理。到2020年,全省水利建设、管理、服务各个领域工作基本实现精准化,为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牢基础。
记者 吴琼 实习生 朱璇
责任编辑 许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