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坚守实体经济,落实发展高质量
2018-01-30 06:5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扫描二维码 观看相关视频 (中江网提供)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付奇(右)主持采访省人大代表吴以芳(左)和省政协委员戴跃强(中)。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邵 丹摄

  今天我主持

  中国江苏网讯 28日,省政协委员、省经信委副主任戴跃强,省人大代表、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以芳,走进新华报业全媒体访谈节目,共同探讨如何坚守实体经济,落实发展高质量。

  主持人: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这一重要讲话深刻揭示制造业之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之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请问二位怎么看?

  戴跃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也是江苏经济的根基所在,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目前,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网络经济,正在重塑传统实体经济的形态,我们要重塑重构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江苏力量。

  吴以芳:我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实体经济提供的,老百姓的获得感主要来自于实体经济。党中央号召抓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我们感觉责任在肩。对我们药企来说,就是希望老百姓买得到好药,用得起好药。

  主持人:我省发展实体经济,还存在哪些短板?

  戴跃强:江苏实体经济优势明显,但也确实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优质农产品的保障供给有一定难度,制造业整体供给水平不高,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先进制造业的需要,特别是新旧动能之间接续不上。主要原因在于江苏实体经济结构中,重化工工业占比较高,向生态化、节约化产业转型难度大,传统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制造业对高端生产型服务业的需求不足,限制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吴以芳:实体经济最大的痛点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拥有的最高国际水平的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不足,还需要加强投入。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比重,社会资本积极支持创新创业,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基础研究,同时还要培育和引进一流人才,真正打通创新“痛点”。

  主持人:发展实体经济的方向在哪?还应该做些什么?

  戴跃强:发展实体经济,重点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一批适合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现代生产服务业。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搭建一批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尤其是以创新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拓展实体经济集聚发展的空间,推动开发区由传统工业区向产城融合的新城区、配置资源的大平台、涵养产业的生态圈转变。塑造实体经济全链竞争优势,围绕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优选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实体经济品牌化发展,坚持制造向创造、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的转变。提升实体经济全要素的生产力,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强金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吸引各类资源从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领域。

  主持人:“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坚守实体经济落实高质量发展”,请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吴以芳:我理解的企业家精神,就是有责任、有梦想、敢担当。做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造福百姓,服务老百姓,为社会创造价值;作为企业家,就要敢争第一,大胆输出中国的产品、品牌、模式、价值观和文化,扩大国家在国际上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如何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戴跃强:只有围绕实体经济,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圈,才能使实体经济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产业治理的新体系。通过政府推动,更要靠市场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集聚。加大资源倾斜,进一步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把技术研发跟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方式,塑造江苏发展新动能。

  吴以芳:协同发展有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建议徐州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通过区域间的战略协同,使徐州、南京、苏州等城市梯度分工,互补联动;在区域层面,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应进一步促进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整合资源,实现协同创新;在创新层面,从整个体系的顶层设计到各方资源的协同配套,离开这些谈创新是没有支点的。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付 奇

标签:经济;实体;发展;创新;质量;产业;制造业;江苏;吴以芳;戴跃强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