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江苏两会】政协委员谈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民俗也能带来经济效益,苏绣要推广还得结合现代传播手段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8-01-28 08:1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本届省政协委员,尤其是文化界委员们的热议。昨天记者采访了同为政协委员的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建萍和著名书法家刘灿铭,他们两人不约而同谈到了文化传承问题:一个聚焦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一个把目光投向了以往被关注并不多的地方民俗。他建议有关部门应该与当代草根民俗传承人、专家学者一起,共同普查和梳理当地传统民俗,记录、整理、保护之余,也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俗,摈弃伪民俗,挖掘真民俗,让优良的“民俗活动”变成“文化资源” ,甚至是“文化瑰宝” 。我也很荣幸,被南京大学聘请为兼职教授,为高等学府的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本届省政协委员,尤其是文化界委员们的热议。昨天记者采访了同为政协委员的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建萍和著名书法家刘灿铭,他们两人不约而同谈到了文化传承问题:一个聚焦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一个把目光投向了以往被关注并不多的地方民俗。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刘娟 孔芳芳

  江苏著名书法家刘灿铭:优秀民俗是能带来收益的

  刘灿铭今年提出的两个提案都是文艺界当下的热点议题或需要关注的选题。他的提案一个是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消费,另一个是有关加强传承与保护江苏地方民俗的建议。尤其是后者,记者了解到,有关江苏地方民俗的提案并不多。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传播,我省一些民俗文化其实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一方面,有些优秀民俗面临着渐被遗忘的危险,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却出现了祭祀先人烧‘小蜜’等‘民俗异化’的糟粕。”刘灿铭在提案中说,对江苏优秀民俗文化的梳理、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应当提上议事日程了。

  “首先要区分丑陋民俗和优秀民俗,才能用不同方式对待,达到保护传承的目的。”刘灿铭认为,可以用刚性手段,制止丑陋陈规陋习的传播。他建议有关部门应该与当代草根民俗传承人、专家学者一起,共同普查和梳理当地传统民俗,记录、整理、保护之余,也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俗,摈弃伪民俗,挖掘真民俗,让优良的“民俗活动”变成“文化资源”,甚至是“文化瑰宝”。“民俗做得好,是可以带来收益的。”刘灿铭说,江苏可以在建设乡村民俗文化村和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上动脑筋,打造富有江苏地方民俗特色与民俗精神的文化品牌,让民俗变成带来社会和经济“双效益”的独特资源。

  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建萍:传统艺术传承要结合现代传播手段

  苏绣,是最能体现专注、坚持工匠精神的传统艺术。省政协委员、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建萍一直在致力于去高校、中学、小学的传播苏绣艺术。

  “让年轻人学会静下心来,专注、勤奋、刻苦地自我劳动,通过针和线呈现出很美的图像。这样,通过他自己的手有了成果,就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历史感兴趣,长大了记忆会很深刻。让传统艺术和文化与青少年互动,对传承意义重大。”

  姚建萍觉得,如今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搭上现代传播方法的快车。2017年,她担任一部说刺绣的电视连续剧的艺术总监。“苏绣既是江苏的名片,也是中国的名片,但是缺乏现代媒体的传播,我们来为剧本把关,用电视连续剧的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苏绣,我们植入了很多生活中的场景,最后这个电视剧有过亿的点击率,对苏绣和非遗是巨大的推广。”

  姚委员表示,还需要把刺绣作品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例如教孩子给自己绣一个小荷包,给包包衣服绣一个漂亮的装饰花样,这样就更能让年轻人有兴趣,传承下去。但是姚委员还是很遗憾,现在缺少这种渠道,“我做了很多尝试,走进小学、高校,但都是一单一单的,太散了。没有系统性和计划性,我们希望刺绣能够成为学校的一门兴趣课程,最好能成为一个专科,纳入教材,走进校园。我也很荣幸,被南京大学聘请为兼职教授,为高等学府的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标签:民俗;江苏;江苏地方民俗;收益;苏绣;传承;传统艺术;刘灿;政协委员;传统文化传播

责任编辑:戴凌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