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出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思考之一:如何把握工业强国建设中的江苏定位
江苏省政府参事、东南大学教授徐康宁:
坚守实体经济,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江苏徐州调研时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这无疑是引导社会关注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是经济发展中突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指引。
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为社会创造和提供了实际财富。无论什么时代,无论经济形态多么高级复杂,人们消耗的都是实际财富。经济发展的本来意义就是想让民众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人类文明进步的宗旨也在于实际财富的积累以及为民所用。如果经济的发展使得财富越来越多,但大量的财富不能被实际使用,这一定不是好的经济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体经济的发展关乎经济发展的本义和宗旨。
其次,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也关乎大部分人的就业和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形态和结构会越来越复杂,资金、人才等大量生产要素具有游离出实体经济的趋势。事实上,在非实体经济中沉淀的资金已经越来越大,这些资金在一起经常上演一出比实体经济还要波澜壮阔的大戏,以至于使人们一时忘了实体经济。经济史告诉人们,无论哪个市场多么火热繁荣,一旦脱离实体经济,繁荣消失是瞬间之事。实体经济则不然。只要不出现生产过剩危机,只要技术始终有进步,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可以持续。
第三,实体经济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领域,是大量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的应用场所。古今中外,人类创造了无数的新技术、新发明和新产品,绝大部分是在实体经济领域中实现的。可以说,实体经济是最具有创新动能和应用舞台的部门。回顾近现代革命性的技术变迁,哪里的实体经济发达,哪里的科技创新就会加快;哪里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哪里的实体经济也会更加发达。
第四,实体经济能够综合代表国家的实力,是各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关键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基础性的竞争仍然在实体经济领域,各国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基本决定了所在国的综合实力。实体经济直接决定了各国的财力和地位,代表了包括话语权在内的国家实力。
在技术革新与社会生活日益融合的今天,经济形态越来越丰富,产业结构越来越复杂,财富来源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越要呼唤社会有坚守实体经济的恒心和定力,呼唤社会支持实体经济。
支持实体经济,应该重点支持那些有助于创新成果产生和实现的部门与企业。一切有利于创新成果出现的实体经济活动,无论是研制新技术或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或增加产品新功能,还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都应该得到包括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在内的支持。此外,所有市场主体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都应该落脚在质量和效益上。换言之,一切没有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的企业,无论其从事什么行业,都不应该得到社会的“眷顾”,也不应该享受市场的保护。因此,创新是实体经济走向繁荣的唯一路径,寻求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实体经济打好翻身战的主要突破口。
江苏是实体经济大省,更是制造业大省,江苏谋求实体经济的新发展之路,把握工业强国建设中的江苏定位,关键在于以创新引领江苏制造业尽快升级,塑造江苏在国际先进制造业中的大格局。
以创新引领江苏制造业尽快升级,首先是要推进江苏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核心是高端化。江苏制造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规模巨大、层次不高,总体上处在中低端水平。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口径,江苏在规模上已经非常接近于韩国工业的规模。但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与韩国相差甚远。如果江苏的制造业在技术层次和产业效率上能够达到韩国的水平,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越上一个大的台阶。所以,迈向高端化应该是江苏制造业在新时代发展的主攻方向,同时加快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进程。
其次是要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进这项关乎发展质量的重大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细化改革的着力点,促进制造业出新产品、好产品。一是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的全面创新,把握世界制造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加大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尤其是企业的研发投入,真正把企业建成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作用,以龙头企业解决产业关键技术为引导,带动全产业大批企业的技术进步。二是要大力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树立“品质兴业”“品质强省”的理念,发挥和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提升江苏制造的品质形象,以质量促品牌,优化制造业的供给结构。三是要加快发展高水平的装备制造业和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补齐产业短板,为制造业的整体进步奠定基础。
第三,汇聚全球制造业的创新要素与资源,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提升制造业的道路,建成世界先进高端制造业的中心地带。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尤其是产业技术变革的趋势表明,许多产业关键性重大技术的突破,常常跨越国别的地理界限,通过全球资源的整合而获得,技术的应用也是国际产业合作的结果。、江苏制造业要谋求发展的大格局,要以创新引领跃上新的台阶,必须走产业国际化的道路,善于利用和整合全球制造业的创新要素和资源,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结合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把江苏打造成世界先进高端制造业的中心地带。近期尤其要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引进国际产业一流人才,在先进国家设立或并购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加快品牌国际化进程等,使江苏制造的高科技产品和高品质产品大批走向国际市场。
第四,优化完善制造业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制造业创新引领的动力机制。企业家精神在制造业的创新引领中起特殊作用,必须结合制度创新,下大力气培育和弘扬。从事制造业、发展壮大制造业,需要企业家有不一般的情怀;制造业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随时面临市场风险,没有坚韧的企业家精神,难以持续下去,更难以有大的创新格局。社会应当为勇于创新的制造业企业家鼓与呼,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热情。
南京财经大学首席教授、金融学院院长卞志村:
跨越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拐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探寻如何跨越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拐点,探索符合江苏省情的转型发展之路,不但是江苏努力实现率先过坎、跨过拐点的使命追求,更是江苏作为发达省份肩负的为全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探路的重大责任。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扣住了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的“牛鼻子”。坚持创新发展,需要把创新放在发展江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真正成为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协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江苏发展过程中存在包括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供需不平衡在内的多方面不平衡问题,这些不平衡需在协调过程中加以解决。绿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实现绿色发展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生态环境质量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是江苏发展的突出短板,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更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着坚实产业基础和丰富对外开放经验的江苏,要在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过程中当好排头兵,形成江苏经济开放发展新格局。共享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共享发展是贯彻其他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共享发展,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人人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与渐进共享的原则,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苏努力跨越拐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强度是检验江苏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试金石。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扩张,而发展的内涵则更为丰富。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需着眼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发挥人民力量有机统一起来,引领江苏跨越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拐点。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为着力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发展关口的迫切需要。对于江苏而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快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深化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江苏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江苏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二要立足江苏经济发展实际,从强化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同步发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三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强村富民,从精准扶贫、做强村级集体经济、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三维发力,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四要强力攻关苏北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全力促进苏北、苏中与苏南的区域城乡协调,提升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五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尽快形成江苏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充分发挥江苏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地理优势,把握国际投资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规律,积极推动江苏企业“走出去”。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运用系统化思维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江苏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与引领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对江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江苏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十九大的新部署新要求,以敢为人先、敢于探索的创新之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勇于探路,总结提炼规律,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样板贡献。
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选择全面推进的突破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缩小收入差距、建设美丽江苏,是现阶段江苏发展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风险意识,其次要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再次是要不断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机制。打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需要清除贫困的“死角”,瞄准特殊群体聚焦发力;要拓展和丰富精准扶贫方式,将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推动从消费、生产、流通、投资到生活方式全方位绿色转型,为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注入更多绿色低碳的生态基因,留住我们的绿水青山。
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综合平衡,把综合平衡的思想贯穿于顶层设计与问题导向的始终。要特别注意兼顾当前需要与长远目标,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坚持系统化思维,实现江苏高质量发展,要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勾画的美好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不断提高江苏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丁宏:
把握工业强国建设中的江苏定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工业是实体经济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如何把握工业强国建设中的江苏定位,不断深化工业经济供给侧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全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是江苏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关键所在。
一是在加快完善新型工业体系过程中形成新格局。江苏工业经济规模大,体系完备,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必须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加快实现工业化发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瞄准国际标准加快机械、石化、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壮大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生物技术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具有江苏特色、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健康成长。
二是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过程中引领新方向。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兴起,成为驱动工业化的新引擎。要紧紧抓住“互联网+”的产业创新“风口”,牢牢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继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变革,引领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效应较强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培育一批总集成总承包、协同生产、定制服务等服务型制造应用新典型,加快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现代工业生态系统。
三是在提升工业经济技术创新水平过程中实现新突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环节,完善协同创新网络,打造优良创新生态,从整体上提升我省工业经济的技术创新水平。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以突破战略必争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和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组织实施重大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工程,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装备,以点上突破带动全局创新。发挥江苏科教优势,加快与大院大所的合作对接步伐,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着力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工业强省奋斗目标提供强劲的科技创新动力。
四是在深入实施产品质量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打造新优势。江苏工业经济要再造奇迹、再创辉煌,必须把质量和品牌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制造业企业质量意识,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加强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打造拳头产品,提升江苏制造品牌价值和整体形象。深化质量为本理念,加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制度设计,使工匠精神成为企业决策者、经营者和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依托产业集群打造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国际品牌并购,支持江苏品牌“走出去”和“引进来”,大力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品牌企业,扩大江苏制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是在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过程中增添新动能。新时代的工业化,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工业化发展各环节和全过程,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的工业化。要着力打破资源要素“硬约束”,实行用能、用地、用水等差别化价格政策,推动工业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倒逼落后和过剩产能尽快退出,促进低效企业加速转型。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支持企业贯彻国家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绿色示范工厂,构建高效清洁、节能环保的绿色制造系统。大力促进工业能效提升,推进能效“领跑者”计划,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进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加快培育一批循环经济标杆企业和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