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灶丁”王艮与泰州学派
王艮绘像。
阅史观今
泰州学派形成于明朝中期,以王艮为代表的平民儒学家发展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致力于实现学派憧憬的“尧舜之梦”,引领了明朝中晚期的思想解放潮流,被称为“中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是泰州安丰场(今属江苏东台)人,生活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上半叶的成化至嘉靖年间,他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灶丁成长为受人仰慕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以至“举国趋之若狂”。
明代灶户的社会地位低下,简直类似囚徒。王艮的祖上多人担任盐场的百夫长,不仅自己要烧出一定数量的盐,还要负责管理灶长,督理煎盐,催办课税,王艮从小就是一个灶丁(亦称“亭子”)。他7岁入乡塾即崭露头角,11岁时因贫辍学随父烧盐,19岁时贩运私盐到山东一带出售,到21岁时变得富裕起来,并开始接济左邻右舍。25岁这一年,他在贩盐经过曲阜孔庙时,忽觉心中豁然开朗,他认为自己找到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效法孔孟等圣贤,通过儒家思想的宣传,师法君王,教化民众,使“君为尧舜之君”“民为尧舜之民”,从而使社会达到理想的状态。
从曲阜回家后,王艮发愤读书。在“夜以继日,寒暑之间”的“默坐体道”后,他终于在29岁时悟道。刚到而立之年的他,在住房后面建了一个小屋子,闲暇时坐在里面读书,研习古文,弹着琴,唱着歌。他与人讲说经书上的内容,多用自己的观点,不拘泥于“传注”内容。族长知道他有志于天下的大志向,常常以一些难办的事来有意考验他,他都能帮族长处理得条理分明。各盐场中的官员和百姓如果遇到棘手的矛盾,往往向他讨教。而他总是热心帮助他们处理问题,既周到又细致,从不偏差。
王艮38岁拜王阳明为师。拜师的原因是他听人说自己讲学内容和王阳明相近,唯恐王阳明“以学术误天下”而决定去考察一番。
王艮到南昌城时,穿着自制的古服,俨然孔圣人模样,围观的人纷至沓来,以致一时交通堵塞。他和王阳明就一些有疑义的问题展开讨论,声音响亮得门外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王阳明说:“君子考虑问题应当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言下之意是,思考国家大事不是你这小老百姓的职责所在。王艮回答:“我虽然是一介小小的穷乡僻壤的百姓,但是一天也不敢忘记像尧舜那样爱护百姓的君主。”话外之音是盼望当今社会出现像尧舜这样的好君主。在讨论“致良知”问题时,王艮感到王阳明的学术观点“简易直截”,自己比不上,于是跪拜在王阳明面前,口称老师。回到馆舍后,王艮反复思考论辩过程,又不能信服,第二天又去见王阳明说:“我昨天拜师太草率了!要与你再次进行论辩。”王阳明高兴地说:“好啊!有疑问就是有疑问,可相信才相信,而不是无原则地盲从,这是我最愿意看到也是感到十分高兴的啊!”这样子,两人又反反复复地辩论,对一些问题穷根究底。终于,王艮从内心里对王阳明的见识十分佩服,又重新走下座位,纳头跪拜,再次行起弟子之礼。王艮的这一行为,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生动诠释,王阳明感慨地对弟子们说:“当年我在抓住叛乱的宁王宸濠时,内心里连一丝波动也没有,今天却因为这个人而感动了。”
王艮原来的名字叫“王银”,王阳明为他改名“艮”,取字汝止。有人认为,王阳明改“银”为“艮”,是要王艮从此停止胡思乱想,因为“艮”的字义是“极限”之意;也有人认为,王阳明认为王艮从北方来,所以取“艮”卦之意。但不管是何意,王阳明对王艮的器重和钟爱可见一斑。
王艮在王守仁门下前后共有八年时间,一方面,他是一个经济富裕且精明强干的弟子,他出钱帮助王阳明扩建书院,补充馆舍用度;另一方面,他帮助王阳明开导教育其他弟子,传授心学,深得王阳明的赏识与信任。与此同时,王艮又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家对阳明心学进行创新与传播。
王阳明去世后,他回到泰州讲学,并经常外出参加全国各地的讲会,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的哲学思想因泰州地处淮南且独具特色,被人称为“淮南格物论”,主要内容有:
格物正己说
王艮从“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的基本思想出发,认为“格物即是止至善”。这里面隐含着一层意思,就是统治者自己要以自身之“矩正”,做天下人的榜样,才能治理好天下国家。为此,王艮甚至大胆说出了“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不听则易位”的思想观点。
在王艮看来,天理良知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即“人欲”也是合乎天理的。在王艮眼中,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一切意识状态和行为方式如穿衣、吃饭等日常行为,都是自然良知的现实彰显。而人们也只有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够发现圣人的学问。王艮指出,教师工作就是“以先知觉后知”,目的就是去发掘人性中本来就有的良知。
明哲保身论
王艮认为,人的“身”是天下国家的根本,天地万物则是“末”,提出只有明“保身”这个“哲”,才能去“爱人”,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甚至以对“身”的态度来作为衡量社会的优劣标志,提出“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百姓日用即道说
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主义命题,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等物质和精神生活作为第一需要。王艮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认为圣人之事就是百姓日用之事,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本身。在他看来,“圣人之道”(正道)还是“异端”的判断标准,就是能否满足广大平民百姓吃饱穿暖、摆脱贫困的日常生活需要。这种观点打破了宋明理学承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樊篱,推动和形成早期启蒙思想大潮。
泰州学派王艮以“万世师”自命的“狂者”精神,终生不入仕途而坚持讲学传道,教化天下百姓。他的这种“狂者”精神,深得社会广大下层民众的称道并成为泰州学派的思想传统,并通过徐樾、颜钧、罗汝芳、李贽等门人的发扬光大,这种勇于改造封建专制社会的叛逆活动和思想创新,形成了泰州学派早期启蒙主义的思想色彩。
(本文编辑自《江苏地方文化名片丛书·泰州学派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