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思想周刊·前沿:与群众良性互动要讲求“说话的艺术”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李军   2017-10-11 07:45:00

  评论园

  10月8日的《重庆晨报》有一条不大起眼的消息挺值得注意,说的是前一天,微博中出现了一条“林业局的正在割鹿头和鹿鞭” 的消息。该微博称在西部某县看到一只马鹿,“早上去拉姆拉措经过还活着,怎么几小时后下山就死了呢?边上几位自称林业局的正在割鹿头和鹿鞭!请地方林业局核实一下身份!”微博配发了现场的照片,同时@了当地的林业局、警方以及媒体。

  当地的巡查执法机关很快就给出了回复:根据县林业局核实:7日11点多一村民看到一匹马鹿掉落在河中,奄奄一息,将该鹿拉上岸时发现已经溺水死亡。林业部门人员按要求割下鹿头和鹿鞭,用于科研和标本制作。请广大网民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同时感谢广大网民的关心,谢谢大家。

  是一场虚惊。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警惕性都值得点赞,执法机关的迅速回复也体现了行政效率。不过,在这个回复中,“请广大网民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这句话,却引起了一些波澜,让一场本来很良性的官民互动沾上了一丝遗憾。

  这句“三不”的提醒,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在权威部门正式辟谣的回应中多有出现。权威部门在辟谣时对有意造谣者的依法警告(如“三不”),很有必要,因为这不光是一种语境震慑,更是在履行政府“保障社会平稳运行”的职责。但是,在这次关于“割鹿头鹿鞭”的行政互动中,“三不”就显得不太合适。因为网民的这个微博,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语气来看,都是一个面向政府部门的正常询问核实,对事实的描述和现场照片也没有伪造,应该说,连“谣言”的边都没沾上,“三不”完全是无的放矢,造成了不必要的负面联想。

  如果微博爆料者采取的是“确定”的说法,比如“就是林业局的人故意杀死了马鹿,还把鹿鞭和鹿头割走了”并且得到了不明真相者的大量传播,那么这就是“谣言”,匡正之后采取“三不”的提醒就非常必要,甚至应该依法跟进惩罚措施。但是,微博爆料者显然采取的是“求证”的语气,不但没有造谣动机,而且体现了“保护动物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担当和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对政府的工作来说,这样来自群众的自发协助和充分信任是很可贵的,在核实情况后应该予以鼓励和表扬,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

  要适应新形势,就必须重视与群众互动时的“说话艺术”。眼下通讯技术的进步、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官民互动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广度,提供了千万种不同的语境,政府机关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比以前频繁了很多,经常“即时发生”,所处的沟通环境也很大部分转移到了社交媒体这样的网络“虚拟”场合,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之所以现在全力打造官微、官博,力图树立“透明政府”“亲民政府”的形象,就是为了应对这样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下,代表公权机关说话的官微、官博,一定要注重互动场合,学会如何和不同对象“说话”。以前的一些习惯性公文用语,在社交媒体的特定场合中往往容易被异化成“雷语”,哪怕是无意的,也会引起不必要的舆论被动,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在官方回复中出现机械化、不讲“艺术”、缺乏“温度”的公文式话语,打击民众互动热情和伤害自身形象。在这方面,很多优秀的官博官微已经作出了榜样,证明了掌握“说话的艺术”并非难事。

  政府和民众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大目标上是一致的。研究、把握互联网条件下“说话的艺术”,以促进全新的“官”民良性互动,应该成为政府机关的重要课题之一。 李军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