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带着农民富,一户不能落
拨通赵亚夫的电话时,这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原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已76岁高龄的老人在电话那头说,“来戴庄吧,我一般都在戴庄的”。记者立即驱车前往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
记者说明采访意图后,赵亚夫深情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殷殷嘱托——
第一次是在2013年3月8日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赵亚夫发言时,以戴庄的农业合作社为例,说明办好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听后很高兴,对赵亚夫说,要研究在不完全依靠国家补贴的前提下如何让务农农民富起来。
第二次是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丹徒区世业镇视察,他走进草莓大棚,向赵亚夫详细询问草莓的品种、产量和收入,当听说现在农民种高架草莓亩均纯收入能达3万元以上时,总书记嘱托说,依靠科技创新是农民增收的好路子,要继续走下去,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下,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职业。
“总书记两次殷殷嘱托,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赵亚夫说,2013年以来,按照总书记的嘱托,他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办好共同富裕的农业合作社、如何带领困难农户一起致富上。
合作社由谁来领头,是决定能不能让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赵亚夫想过,由能人和工商资本发起的合作社,可能出现少数人致富、普通农户和贫困户致富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他设计成立的合作社,由戴庄村党支部引导,政经分离、财务公开,村党支部就变成为农民服务的平台,合作社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负责人。为了让所有农民都参与进来,合作社制定了一套严密制度:一亩田算一股,并交纳300元股本金,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一股独大。合作社主要种植有机水稻和有机果品,生产规范由合作社制定,生产过程由农民负责,有机稻米和果品由合作社销售。分配时,80%收益给农户,留下20%作为公积金,公积金用途主要为扩大再生产、保障民生福利。为拉长产业链,合作社办了大米加工厂,并可帮合作社成员担保贷款,续贷期长达三年,每年贷款额达二三百万元。
“戴庄村100%的务农农民加入了合作社。”赵亚夫说,多年实践下来,全村有机水稻亩均效益超过2000元,管理好一点的农户亩均效益超过3000元。戴庄村原来是茅山老区有名的贫困村,如今,合作社公积金成为村集体主要收入来源,每年达一百二三十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元,已跻身茅山老区经济强村第一方阵。
更关键的是,那些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现在也能致富了。赵亚夫说,戴庄村户均有水田1亩、旱地3亩,土地入股后,生产资料由合作社统一采购后发给村民,村民不必付钱;生产过程基本机械化,种田变得很轻松,半劳力、残疾人都可参与进来;合作社还组织缺少劳动力的农户养羊,在果园里养鸡,这样,半劳力和残疾人的人均年收入也超过1万元。
土地确权以后,合作社鼓励村民土地流转。原本600多户农户种植有机水稻和果树,到今年为止,通过流转,变成200多户农民种田,其中50多户农户的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占全村55%,这些人成为职业农民,有五六十岁的老农,也有十多名青壮年,还有两名大学生村官。他们承担有机水稻的生产和管理,合作社按规则对其打分,每年只要得分80分以上,户均收入能超过4万元,加上有机果品和林下养殖,户均年收入超过7万元,种田在戴庄真成了体面的职业。而其他流出土地的农民则外出务工,除了能得到土地流转费外,还能享受土地入股分红。“集体经济薄弱和扶贫是农村的两个老大难问题,现在在戴庄村都得到了较好解决。”赵亚夫说。
成立合作社这么多年来,戴庄村不但农民富了,而且生态环境变好了。村党支部书记姚伟超说,种植有机水稻后,稻田里已9年不打农药。南师大生命科学院的专家来调查后发现,七八月份的戴庄农田里,能找到127种小动物,渠道里有野生的青虾、泥鳅,去年一位农户还在水库边上的塘里发现一条娃娃鱼,赶紧送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果园里有野猪出没,邻近的磨盘山上的猴子也到戴庄村“作客”。“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一点上,戴庄村也向总书记交出了一张较为完美的答卷。”赵亚夫说。
戴庄村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一起致富试点成功后,赵亚夫还指导句容茅山镇成立葡萄合作联社,这个联社复制戴庄村做法,把它放大到镇一级层面。联社共有一万多亩葡萄种植面积,经过赵亚夫牵线,合作社派了年轻人专门去日本学习阳光玫瑰葡萄种植技术,引进这种优质品种,目前已试种几百亩。以往的老品种巨峰葡萄亩均纯效益1万元左右,改种阳光玫瑰后,今年的亩均纯效益高达四五万元。合作社购买加工设备,对葡萄分拣、充氮,以延长保存时间;并与顺丰快递合作,将葡萄卖到全国各大城市。
“我已退休多年,但最快乐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是让农民一起富裕起来。所以,虽然年纪大了,我还是喜欢往农村跑。”眼前这位名字被茅山老区农民编成顺口溜“要致富,找亚夫”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他说,总书记嘱托他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为了交上一张更完美的答卷,他会继续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富,贡献自己所有的才智和经验。
本报记者 晏培娟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