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迈向“服务业主导型”城市
结构高端 资源集聚 贡献加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走出一条总体规模不断增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创新亮点频现的新型发展之路,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重要作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新引擎。
高端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力
十八大以来,南京市以“三二一”产业结构为特征的服务主导型经济结构日益明显。服务业增加值自2012年底的3846.2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6133.3亿元;三产结构由2.6:44:53.4变动为2.4:39.2:58.4,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
从产业增速看,服务业增速总体高于全市增加值增速,2012-2016年高于全市增速的点数分别为0.1、0.3、1.4、2、2.2,幅度呈放大趋势。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1.2%,高于全国服务业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服务业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
伴随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传统服务业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金融业成为占比最大行业,软件信息、科技服务规模提升明显,文化、旅游、体育提质转型,家庭服务、健康、养老等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出新的增长点。
从行业看,金融业增加值自2013年起超过批发和零售业,成为占比最高的行业,2016年增加值总计为124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1.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2%。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1174.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9.1%。房地产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比分列第三、四位。
值得注意的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三大高端现代服务业有效地替代了部分传统服务业产能,为服务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集聚
近五年来,南京市服务业主体快速成长,服务业注册企业数从2012年的14万户增加到2016年的38万户,全市累计省、市级服务业名牌企业已达192家。
通过大力推进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等,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前沿领域、先进模式和新兴业态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带动广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导相关行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努力抢占竞争制高点。2016年,苏交科、擎天科技、亚信科技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苏宁云商、途牛科技、焦点科技、云田数码4家企业被评定为江苏省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
通过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努力营造服务业创新环境,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适度优先发展,促进区域服务业总体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服务业体系功能、特色、竞争力提升。
2016年,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3家集聚区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河西CBD、南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12家集聚区被认定为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先进单位。目前,南京市已有3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7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2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6年全年新增投入使用的载体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累计投入使用的载体面积已达到1883万平方米。新增就业人员3.6万人,总就业人数达到109万人左右,占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36.4%。实现营业收入7180亿元,完成税收296亿元,占全市服务业产业税收的25.4%。
服务业贡献持续加大
2016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1.7%,较2012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贡献稳步提高, 2016年实现税收1165.2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9.6%,税收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最大税源产业。
分行业看,服务业税收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保险业,2016年这三个行业税收总和占服务业税收的71.9%,较2012年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带动就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南京市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调整的协调推进。2016年末,南京市从业人员496.8万人,其中服务业从业人员299.5万人,占比超过60%。2012-2016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从54%上升至60.3%。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行业深入融合,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肖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