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的上线仪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武,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涛,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骆正林三位专家,分别对“爱南京”客户端的上线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对当今移动客户端未来的发展做了深度分析。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倪敏 王慧 黄阳阳 刘颖
宋建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爱南京”最大优势是公信力和品牌力

宋建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专程从北京赶至南京,参加“爱南京”上线仪式暨中国云城市联盟峰会,以“区域性生态级媒体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为题,结合南京晨报“爱南京”客户端上线,谈地方主流媒体集团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8月公布第40次全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 为55.0%和36.5%;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6.3%,较2016年底提高1.2个百分点;平板电脑上网使用率为28.7%;电视上网使用率为26.7%。
宋建武认为,从渠道角度来看,“媒体融合”是指在以信息的数字化为基础的各项媒体技术革新的推动下,一种新的“大媒体(Mega Media)”系统的出现,它是一个技术上复合、内容上综合的系统。以“大媒体”系统为基础,将构建一个新的传播体系。在物理形态上,它以手持移动终端为主干,兼有其他的信息传播渠道。从未来看,这个系统将会替代其他系统,成为社会中最主要的传播系统。其原因是由于手持移动终端基本实现了人类终极的传播愿望:“随时随地,以任何手段和方式,接收和传播信息。”
媒体融合就是主流媒体的互联网化,宋教授提到,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媒体融合路径:近几年,新闻媒体在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没有实现融合。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趋势可解析为三化,即移动化:基于移动传播体系的精准传播;智能化:大数据与算法结合的人工智能;平台化:多种垂直应用连结成为生态级平台。在宋教授看来,现阶段互联网的平台化趋势愈发明显,有利于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有利于主流媒体聚合资源、吸引海量用户,有利于主流媒体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在宋建武教授看来,“爱南京”客户端最大的优势即是有公信力有品牌力的平台,能够将本地资源整合在一起。
对“爱南京”客户端未来的发展,宋教授也给出了专业意见:首先要坚定地把技术平台的建设放在第一位。在互联网上,各种资源的聚合其实很多是数据的聚合,有了数据和技术的基础,才能有运营的方向。此外,要加大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把更多的资源吸引、聚合到这个平台,才能把这个客户端更有活力地运营好;同时,在思维方向上,要以互联网思维来解决“爱南京”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章涛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消费金融普惠千家万户

章涛先生在参加“爱南京”APP上线仪式暨中国云城市联盟峰会上表示,作为中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将带给市民更多应用场景,消费金融也将惠及千家万户,未来将立足服务实体,聚焦普惠金融,给众多市民及“爱南京”APP用户带来更多的消费金融支持。章涛表示,中银消费的消费服务领域集中在信息消费、服务消费、教育消费、装修消费、旅游消费等,体现了消费金融将消费者消费需求与资金需求紧密结合的本质特点,同时也是对国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服务小微客户群的普惠金融战略的积极响应。
章涛说,中银消费已是国内规模最大、客户最多、服务地域最广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服务方式也将从相对传统的地面走向互联网,走向云端。随着“爱南京”APP上线,中银消费“云钱包”能为消费者、市民带来基于场景消费的金融服务,“云钱包”将实现用户预授信额度的配置与激活、线上线下消费信贷与支付等功能。通过打通金融与场景,连通消费者与消费商品,以消费金融杠杆撬动消费经济,从而在给百姓带来便利的同时,拉动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骆正林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爱南京”给南京人打造了新的生活空间

对于此次“爱南京”客户端上线仪式,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骆正林表示自己深受震撼,他在之后的演讲中表示:“爱南京”的出现,一定会给南京人打造新的生活空间。
骆正林在演讲中说,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索亚把空间分成了三个维度,第一是物理空间,就是我们所具体感知的物质化空间;第二是我们大脑所构想的空间,也就是想像空间;第三空间,则是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复合,是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复合以后的超越,而网络空间就是属于第三空间。人类通过技术构造了庞大的网络空间,我们通常把网络空间叫虚拟空间,但实际上它并不虚拟,如今的我们已经把现实的生活移居到网络空间,就像“爱南京”客户端提供的服务,已经把南京人的生活移居到线上去,把现实空间搬到了虚拟世界。
骆正林还提到,相比其他,主流媒体打造的客户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主流媒体的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的挑选与系统的学习,对意识形态把控比较到位,能够更好地规划打理空间。当前,主流媒体正由信息传播者向智慧城市的建设者、管理的合作者转型,这种转型非常有意义。”
最后,骆正林还给“爱南京”客户端提出了三点中肯的建议,“第一,继续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提供客观准确的资讯。第二,打造并坚守舆论阵地。第三,规划我们南京市民的虚拟生活,让市民有所依赖,并引领现代文化生活。”
和晨报相伴9年
再携手“爱南京” 前行
在昨天的“爱南京”上线仪式暨中国云城市联盟峰会上,南京晨报小记者张可为一曲京歌表演惊艳全场,小姑娘四年级时成为南京晨报小记者,如今已经是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学高三的学生。
“南京晨报一路陪伴我成长,以后上了大学‘爱南京’APP将继续我和南京晨报的缘分。”张可为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南京晨报上发表作文的情形,第一次拿到稿费和证书兴奋不已,从此更加热爱写作,作文频频被选用发表。5岁开始学习京剧的张可为,自从成为南京晨报小记者后,就让自己的爱好和才艺有了更高和更广阔的表现平台。“我在晨报小记者艺术团开营仪式上表演过,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年会上表演过,让我更加有信心,更加热爱这门传统艺术。”张可为曾经作为南京晨报小记者采访江苏省两会代表,将自己的一幅画作送给了省文化厅有关领导,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如今,张可为在南京晨报的一路陪伴下,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我现在学的是声乐专业,我热爱艺术,以后希望可以在南京晨报新的‘爱南京’APP平台上,有机会传播艺术,特别是我们的中国传统艺术。”

